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培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培优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3-26 14: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整合归纳
知识体系
专题突破
专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2)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多用“可以”、“易”、“能”“会”等词语。如木炭可以燃烧,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糖能溶于水。
例1:(2018?绥化)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发生5.7级地震,绥化大部分地区有震感。下列各种灾后救援及生活行为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搭建帐篷 B.生火做饭
C.铲除废石 D.砍断倾倒树木
解析:A、搭建帐篷只是撑起帐篷,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生火做饭包含着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铲除废石只是将其弄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砍断倾倒树木,只是将其砍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答案:B。
迁移训练1:(2018?滨州)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生活中的下列变化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A.节日燃放焰火 B.木炭烤熟食物
C.西瓜榨成西瓜汁 D.檀树皮制成宣纸
例2:(2018?泰州)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B.用氢气制造燃料电池
C.用铜丝制作导线 D.用稀盐酸除去水垢
解析: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能和水发生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B、用氢气制造燃料电池,是因为氢气燃烧能够生成水,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C、用铜丝制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用稀盐酸除去水垢,是因为稀盐酸能和水垢中的物质发生反应,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案:C。
迁移训练2:(2019?贵阳期中)下列物质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干冰作制冷剂 B.铜用于制电线
C.乙醇用于燃料 D.石墨用作铅笔芯
1、C解析:A、节日燃放焰火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烤熟食物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西瓜榨成西瓜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檀树皮制成宣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C解析:A、用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铜用于制电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乙醇用于燃料是利用乙醇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石墨用作铅笔芯,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专题2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3;(2018?泰州市兴化一中模拟)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与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猜????想】①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②其它盐也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实验探究】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方案: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1支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
O
O.1
0.5
O.7
0.9
1.O
燃烧时间(分钟)
10
15
18
23
25
27
燃烧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易灭
极易灭
实验结论: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点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①此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至少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此实验结果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结论:观察实验数据,可以找出如下规律: 采用相同质量的蜡烛,随着在烛芯加盐的质量增加,燃烧时间变长;超过0.7时候燃烧不正常,再增加,变得更容易熄灭。 实验反思:①由实验现象可知,从此次实验来看加入0.7g时效果最好,此实验只有一次,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也没有观察蜡烛的火焰方面的变化,其它物质其他物质能否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故还需要进一步探究;①加入食盐后对烛光亮度是否有影响;②其他物质能否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等; ②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规律是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或者生产实践的。 答案:实验结论:①食盐能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②在一定的量内,食盐越多燃烧的时间越长; 实验反思:①其他物质能否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②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规律是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或者生产实践的。
迁移训练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 实验(一): 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
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填“大”或“小”)。
燃着时
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_____。
②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
熄灭后
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提出问题】小明想,吹灭蜡烛时观察到的一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想白烟是石蜡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想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 (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和气化。二氧化碳是无色的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实验探究】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小亮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但小明对此提出质疑,小明认为小亮不正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小光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该实验同时排除了__________的猜想。
【得出结论】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
3、实验(一):(1)④①②⑥⑤③; (2)浮于水面;小;a;最高;水珠;变浑浊。
结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二):(2)变浑浊;空气中也有二氧化碳;水蒸气;小亮和小光;小明。
专题3化学仪器的使用及实验基本操作
1、几种常考的化学仪器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2)给物质加热

给物质加热
例4:(2019?四川省攀枝花十七中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帮助小明完成以下实验 (1)实验1:称量11g食盐 小明从仪器柜中取出________________(仪器名称)、砝码盒(配有镊子)后准备开始实验:
①老师提醒他还缺少一种仪器,他缺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称量前,首先应该将天平(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__。
③称量时,食盐添加在________________盘。
④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量取8ml蒸馏水 实验室现有10mL、50mL、100mL?的量筒: ①小明应选取________________ mL的量筒。
②量液时,量筒必须平放,读数时视线要与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
③若小明仰视读数,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________________8mL(填“<”、“>”或“=”)
(3)实验3:加热8ml蒸馏水。从下列仪器中选出需要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1:称量11g食盐: 小明从仪器柜中取出托盘天平、砝码盒(配有镊子)后准备开始实验: ①老师提醒他还缺少一种仪器,他缺少的是药匙。 ②称量前,首先应该将天平调平。 ③称量时,食盐添加在左盘。 ④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适量减少食盐直到天平平衡。
(2)实验2:量取8ml蒸馏水: ①小明应选取10mL的量筒。 ②量液时,量筒必须平放,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小明仰视读数,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8mL。
(3)加热8mL蒸馏水需要的仪器有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答案:(1)托盘天平;药匙;调平;左;适量减少食盐直到天平平衡; (2)10;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3)BCE。
迁移训练4: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_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洗净后的试管内壁的水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4、(1)向着手心;倒放;(2)C;(3)1/3;预热;
(4)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倒放。
思想方法
实验与探究
方法突破:解答实验探究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基本知识,懂得操作的一般步骤和原理,熟悉相关物质的性质、制备原理和变化规律。同时要读懂题,明确实验目的,充分利用题中所给信息,分析题意设计相关的猜想(假设),提出问题,设汁实验的程序,再分现象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启示、解答实验题还应具备整体、全局意识,即审题时要先统观全局,逐字逐句把整道题审读一遍再细致地读懂每一步要求,这样才能在答题时少丢分或不丢分。?
例题:小明同学在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于是和同学一起进行了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假设】小明和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了以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雾;C.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实验验证】(1)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____________是否正确.
(2)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盖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____________是否正确.
(3)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这为假设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排除了假设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但由于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就证明了假设C的正确性;又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所以同时证明了假设AB是不正确的; 【实验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答案:(1)A;(2)水蒸气;(3)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