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 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 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3 17:1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久以来,人们都将宋朝称为“弱宋”,和之前的“强汉”、“盛唐”等大一统王朝相比,宋朝的疆域面积最小。宋朝军队面对辽、金、甚至弱小的西夏的入侵,多次被对方打得狼狈不堪、一溃千里、丧师失地、赔款纳贡。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连皇帝、太子都被金军俘虏了去。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解读
知道北宋的建立,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历史背景;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重文轻武与稳定政治的关系。
北宋的政治哪些方面比较“弱”?
宰相的权力
地方的权力
将领的兵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2、控制调兵权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参知
政 事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分割宰相的财政军政大权
太祖问赵普:“从唐末以来的数十年里,帝王已经换了十个姓氏了,战争频繁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
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总结北宋如何实现“息天下之兵”的?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削弱地方权力。

北宋的政治哪些方面得到了加强?
皇权
中央
相权
地方
将领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材料: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说宋朝实行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了问题?
群策群力(合作探究)
①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权
②分割宰相的权力
③禁军定期换防
④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⑤增设通判监督知州
政府机构重叠,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
军队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








连连看
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由殿前都点检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帝位而建宋朝。

五代诸朝的皇帝多由藩镇节度使起兵夺位而来,梁太祖朱温由宣武节度使篡唐夺得帝位;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父位河东节度使,后灭梁而得位……后周太祖郭威由天雄军节度使起兵,再通过军士拥立的戏法而得帝位。
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曾这么说:“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杯酒释兵权
时空隧道
如果回到宋朝,你会选择过何种生活?(文人?军人?还是其他?)结合教材第二个标题,说说你的理由。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贪污受贿),亦未及武臣一人(的祸害)也。”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行政权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宋朝文官出行图
文官地位高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目的:
2.措施:


3.影响:
重文轻武的国策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
杜绝了武将干政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
·
·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弱宋”不弱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北宋末年,女真人南下的野心,他们一路打过了淮河,但是他们遇到了雄——岳飞。岳飞并没有使用冷兵器时代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武器:弓弩,而是使用了更危险的办法:砍马腿,歼灭金兀术的“铁浮屠”重骑兵,女真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 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

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东京
北宋的统治


剥夺高级武将军权;
在中央,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宰相专掌行政,枢密使掌管军事,三司使管理财政,各自长官分别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中央派文官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国策

选用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武将受文官监督和管束;
进一步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开办学校,传授儒学。

基本消除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隐患,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等弊端。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A
C
随堂训练
2. 宋代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是 ( )
文臣 B. 武将
C. 手工业者 D. 商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