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词四首 满 江 红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 江 红
秋 瑾▲1907年15日凌晨三时于绍兴轩亭口一个女子走上了断头台 在国家民族面临危亡 的时候,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代女侠秋瑾,抛家弃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生,去追求民族振兴的方法。
1907年7月15日,生命正绚烂的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秋瑾
--巾帼英雄相关评论
孙中山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又自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因策划起义,被清政府逮捕杀害。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走近作者 “辛亥三杰”的多种说法之一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
“绍兴三杰”为秋瑾、鲁迅和周恩来。 秋瑾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喜爱背诵李清照,辛弃疾等爱国文人的传世佳作。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秋瑾的父亲常说,阿瑾若是个男儿考科举不怕不中。1904年7月初开始日本留学生涯。嫁入豪门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字子方)提亲。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21岁的秋瑾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比自己小四岁的湖南湘潭首富之子——王子芳。嫁入豪门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表达了她对王廷钧的不满。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当下时局图引发秋瑾等有志青年愤怒。
京城沦陷的政治巨变,让秋瑾深刻地认识到,她必须要参与到,为中国寻求出路的阵列中来,于是她决定去日本留学。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黄兴与秋瑾同时期在日本寻求救国之道的革命人士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秋瑾对此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在这两期上发表了《中国女报发刊词》、《敬告姊妹们》、《看护学教程》、《勉女权》等文章、诗作。她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唉!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姊妹,为人一世,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从容就义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浙皖起义)。从容就义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汉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轩亭口秋瑾广场
秋风秋雨愁煞人 但是在生命终结之前,她提出了三个要求:一、准许写家书诀别;二、不要枭首;三、不要剥去衣服。按照清朝的法律,执行死刑时,被执行人是要裸露上身的。秋瑾直到临死都在捍卫她做人的尊严,行刑官李钟岳最终满足了秋瑾的要?求,没有剥去秋谨的上衣,但是,显然违背了法律,所以李钟岳很快就被撤职,并丢了乌纱帽。不久后,李钟岳也因为处死了秋瑾而感到非常内疚,自缢身亡。
秋瑾遇难后,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 秋瑾绝命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
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就是秋瑾的一生忧国忧民燃爱国烈火
自由民主锻时代火花
血洒青天唤英魂觉醒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秋瑾的创作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共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
后期:1904-1907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1903年,秋瑾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当时正值中日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秋瑾时常劝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要好好读书,为将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前途着想。”王廷钧却说:“朝廷只能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我们这些匹夫有个屁责。”创作背景 还有一次,他们谈到了谭嗣同,秋瑾赞扬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视死如归,是一位伟大的维新志士。而王廷钧却大骂谭嗣同是中华乱党、士林败类。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互不相让。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而后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东渡日本留学。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 瑾听读朗读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 瑾读准字音wèiénóngmǎnɡmì jīn读懂词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上阙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因为花圃篱笆下面的菊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结婚以来八年的感情,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我为上天强行使我成为女子而苦恼,我很不甘心做女子!下阙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估算推想我平生,对人肝胆相照、诚恳热情。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身处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合作探究《满江红》这首词反映出秋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根据词中的句子予以阐述。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 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苦闷。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用典: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用典: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历史典故,来比喻我们的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进逼下,孤立无援,处境危急,如不奋起力救,将危在旦夕,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也比喻自己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婚姻家庭的牢笼的喜悦与激动。 八年风味徒思浙。结婚以来八年的感情,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委婉地表达出夫妻二人性格不合,理想不同,感情的疏离表达了对婚姻不满。表现词人心中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不屑于女性身份,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关心民族危亡,决心走上革命道路。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我为上天强行使我成为女子而苦恼,我很不甘心做女子!上阙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词的上片冲破家庭牢笼时的矛盾心情。
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岁月蹉跎,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形象。
表达她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凌云壮志)。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表明自己是一个直率的人,有血性的人,热心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心情。身处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不受折磨。估算推想我平生,对人肝胆相照、诚恳热情。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用典:化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表明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下阙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胸怀凌云壮志,却难觅知音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主题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