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4 06:1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版本
课题
预计课时
实际完成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课时
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的第一个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涉及到的三个历史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并不陌生,在小说、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他们的故事,因此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于三位历史人物的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梳理表格,归纳整理出他们的治理措施,并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中,参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到本课目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2.了解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3.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学习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无字碑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检测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二代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2.著名人物——房谋杜断: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最著名谏臣:魏征。
3.唐太宗的突出成绩(唐太宗统治的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4.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玄宗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教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多媒体链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 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3.(多媒体出示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出现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认真阅读教材,和同学进行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让学生更加的专注,通过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是一位明君。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学生将板书记在课本的空白处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便于记忆。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唐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C )        
A.581年、李渊 B.618年、杨坚
C.618年、李渊 D.618年、李世民
2.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C )
①开通运河 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共中央颁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从简”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虚心纳谏,这位皇帝是(C )
A.隋炀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5.“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这首诗赞扬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B )
A.戒奢从简 B.整顿吏治
C.重视农业 D.变法图强
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B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7.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B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认真完成老师所给出的题目。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史书上也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请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