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4 07:3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铁马金戈,风云再起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和战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交流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
白马青牛,契丹族阿保机统一各部
契丹族祖先
“白马青牛”——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辽史》卷37《地理志》






契丹帐
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羶肉夸希品
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
天数安逸在幽遐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半农耕半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根据《辽史》的记载,“大辽”国号创立于公元947年。太宗会同十年(947年)正月,辽灭后晋,太宗“备法驾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大赦,改元大同”。
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




辽政权的发展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
四时捺钵制度
契丹手工业
契丹鸡冠壶
辽政权的发展
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两院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天龙八部》中南院大王萧峰
政治、经济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想一想:辽采取因俗而治用意何在,又取得怎样的成效?

居城自雄,党项族李元昊建立西夏
李元昊
“西朝是西夏的别称,源于地理位置,相对于宋朝和辽朝,西夏位于西部,所以自称西朝”。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276页。
兴庆建国、史称西夏
西夏政权的发展
官制
法律
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宋史》、作者:[元]脫脫 等奉敕、第6853页
想一想:西夏官制和文字以及货币有什么特征?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和战
后唐遗祸,儿皇帝石敬瑭割土求援
后晋高祖石敬瑭
辽太宗耶律德光
想一想:结合地图以及P36相关史事,此“祸”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雁门激战,老英雄杨令公誓死抗敌
雁门激战
雍熙北伐
南下犯宋,忠义相寇莱公澶渊退辽
寇莱公寇准
宋真宗赵恒
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了民众的什么愿望?
宋夏交兵,五次战争双方各伤元气
范仲淹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庆历和议?

庆历和议,元昊称臣宋夏各取所需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想一想:宋夏各取何所需?如何取?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交流
榷场之宋辽互市
“榷场商人,许买入国家急需,以济国用,使外物有所泄。”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记载
宋朝此时虽然每年仍象征性地给辽国岁币,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控制了辽国的经济命脉,成为辽国经济真正的统治者。经济上被宋朝钳制,文化上也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其影响已经渗透到辽国的肌体各处。纳贡求和的澶渊之盟和互市榷场的开设,使得以勇猛著称的契丹铁骑一百多年来再也没有南下侵扰宋朝,其文化、经济被宋朝所掌握和掏空,此时的辽国已经没有建国之初时的威风,其衰败和覆灭已经是迟早的事了。
——杨家俊.简论宋代的外商政策[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想一想:宋朝设置榷场用意何在?这种用意仅仅是经济上的吗?

榷场
保安旧有榷场,自元昊叛命再请和,数使来乞增置之,朝廷为置榷场于保安、镇戎军。
——《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宋]李焘、第4468页
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若绝之,彼必自来,毋得过河与战,乃悬榜于边禁,绝宁星和巿,于是国中财用渐乏。
——出自《西夏书事》、作者:[清]吴广成、卷十九、第334页
和市
宋夏之间榷场贸易,谁掌握主动权?为什么?
宋朝通过榷场与辽国、西夏进行贸易,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政权并立
战争&交流
民族关系
您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