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6.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6.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05 15: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理解: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通过对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三、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B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二、学情了解
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D教学过程
略述本章前言
【导入新课】
毛泽东“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那么,胜利之后的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第一幕的准备活动),而第一幕就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基本制度)。
【讲述内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指导学生依据导与练P126知识梳理和思维启迪1了解有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合作探究】1:指抗战胜利后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 通过了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
1946.1 ;重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合作探究】2: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导与练P126思维启迪1)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
(2)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参政:民主党派除履行上述职能外,还直接参与政权,参与国家和各级政权的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
【合作探究】3: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合作探究】4: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
(1)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2)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1)从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我认为是多个党存在比较好,可以互相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2)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小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前面提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知识。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看书P95)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4)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合作探究】5: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3、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6: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合作探究】7: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指导学生思考P96思考题)
(1)思想来源: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小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4、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过渡: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下面来了解这种制度的情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原因:国情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旧中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许多少数民族不被承认,境遇悲惨,有的只能躲进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少数民族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问题上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
(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早在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就曾先后建立过蒙、回自治区。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7个自治县(旗)。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投影显示歌词)
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合作探究】8: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 特别行政区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实施群体 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台同胞
主要作用 各民族共同繁荣 祖国和平统一
享有权力 无高度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本课小结】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127教材史料研究)
法律依据:《共同纲领》 《宪法》(1954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核心)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
一、课后研讨: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二、P97学习延伸
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靠资产阶级无法走上真正的民主宪政之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只要学生一堂课下来,还记得我国在新中国成立起来的情况下,是怎样进行民主建设的,如果学生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就行了。我想我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
但是这堂课主要是有关我国的制度政策等的内容,较枯燥,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很难体现,以后还得向这方面努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