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课标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
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
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
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二、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个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政协的作用和职能
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 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重点把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
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五、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
一课下探究、研讨
六、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
到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与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有关的资料。
2.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
3.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
4.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教学导语: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军事上艰苦的斗争和政治上的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就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中国获得了新生。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标志
新中国诞生 条件
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师生互动
1、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师: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找看: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筹备工作
学生看书
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筹备工作。
老师播放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音像资料。
师:请同学注意提取有效信息。
学生看音像资料
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大致达成了四个方面共识。
生:A、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定国歌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师:同学们尤其要注意《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新中国要实现民主政治,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师:那么《共同纲领》具有什么性质呢
引导学生从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代表的范围看
生:参加新政协的代表除了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爱国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师:所以新政协完全可以代表全国人民,可以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师: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中国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意义如何?
学生看书,据自己理解回答
师小结:
就中国历史而言,开创了历史新纪元: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世界意义体现在: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师: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民主化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的一种代议制模式,西方国家釆取两院制议会代议制:如英国、美国。而我们中国就相当于一院制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联系的。
请问同学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师:事实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老师出示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老照片。
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让学生阅读材料:
第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惟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师:(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师:(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生: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3)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4)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生: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这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师:根据宪法规定,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据毛泽东提名,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的过渡状态。
师: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向停顿,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积极加强立法工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让学生看一段资料: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周恩来也说:“长期共存就是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
让学生思考:“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我认为是多个党存在比较好,可以互相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师:请问同学们,多党存在,应该怎样存在呢?是其他党派和共产党轮流执政吗?
生:不是。应该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师: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中共的领导
学生答,可以有各种观点
师: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看资料: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由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相互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我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师:思考“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让学生看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师: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师:同学们自己看书,然后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完善发展的”?
学生概括
老师总结:
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老师小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课前:请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地区百姓、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效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
播放《冰山上的来客》《嘎达梅林》《红河谷》等影片(或片段),再结合已学过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看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让学生得出: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让学生看资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生: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的自治机关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学生言之有理就行
老师小结
原因: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怎样实行:
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师:民族区自治制度是怎样建立及完善的生:建立及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入了1954年宪法,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和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从194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让学生看书上第68页的图片:《维吾尔族老人歌颂人民的幸福生活,歌颂中国共产党》
《翻身后喜悦的蒙古族人民》
生:1)民族区域处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政治制度
2)它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师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总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的前提下,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体现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八、知识结构
九、教后反思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只要学生一堂课下来,还记得我国在新中国成立起来的情况下,是怎样进行民主建设的,如果学生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就行了。我想我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
但是这堂课主要是有关我国的制度政策等的内容,较枯燥,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很难体现,以后还得向这方面努力。
十、知识链接
1、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
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在帝国主义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
命达到胜利。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多次领导过革命,都失败了,就是明证。
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上,有其很大的重要性。我们还有帝国主义站在旁边,这个敌人是很凶恶的。中国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上的比重还很小。现在没有可靠的数字,根据某些材料来估计,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工业产值不过只占全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和所以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规定了他们的软弱
性,他们缺乏远见,缺乏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众。
孙中山主张“唤起民众”,或“扶助农工”。谁去“唤起”和“扶助”呢?孙中山的意思是说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但这在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孙中山的四十年革命是失败
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帝国主义时代,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到胜利,原因就在此。
我们的二十八年,就大不相同。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我们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我们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倾向作斗争,右的和“左”的。凡在这三件事上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革命就受挫折。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
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
看,等待我们的失败。
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苏联共产党人开头也有一些人不大会办经济,帝国主义者也曾等待过他们的失败。但是苏联共产党是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国际和国内的形势都对我们有利,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
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会议经过热烈讨论,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5个法律文件。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周恩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按照宪法规定,自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起,原政务院改名为国务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5部分,计4章,106条。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党派的国家,国家采取重大措施或决定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都要事先同各民族、各界、各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协商,取得统一认识,然后再形成决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是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协商会、座谈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既不属于国家机关,也不同于一般社会团体,而是最广泛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成立于1949年9月。它设有全国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县(市)级等地方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各级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平时组织委员进行一些专门活动或去各地视察,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群众生活和统一战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通过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和国家宪法、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还邀请政协委员列席参加,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由中共中央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参加的协商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座谈会大体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协商会主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而座谈会主要是通报或交流情况,听取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
5、“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是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恢复并发展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7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中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要尊重民主党派的组织独立性,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又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连在一起,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明确地提出来,强调指出:“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必须尽一切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民族区域自治
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地方,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分。它们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对于发挥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我国的56个民族
汉、壮、回、维吾尔、蒙古、藏、满、苗、彝、土家、哈萨克、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傣、傈僳、黎、畲、拉祜、佤、水、东乡、纳西、柯尔克孜、土、羌、达斡尔、景颇、仫佬、怒、锡伯、普米、塔吉克、毛南、仡佬、布朗、撒拉、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德昂、京、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珞巴、高山、赫哲。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其余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6个民族中,汉族占93.3%(93 670万人,1982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55个少数民族占6.7%(6 723万人),人口超过100万的有壮、回、维吾尔、彝、苗、藏、蒙古、满、布依、朝鲜、瑶、侗、白、哈尼、哈萨克等15个;壮族最多,有一千二百多万;赫哲族、苦聪人、僜人、夏尔巴人均不足千人。少数民族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广布于占全国面积50%~60%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许多民族分散而与其他民族相杂居,以回族为最。云南是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
十一、巩固与练习
1、 选择题
1、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D)
A、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是(D)
A、 社会主义国家
B、 资本主义国家
C、 旧民主主义国家
D、 新民主主义国家
3、 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B)
A、 “共同纲领”是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
B、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C、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D、 “共同纲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B)
A、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B、 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5、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D)
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195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 新中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维护统一(A)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对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进步③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A)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 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B)
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广西壮族自治区
2、 问答题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选举产生第一届人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条件:人民政协召开
和新中国的成立
新
中
国
的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内容
一届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机构的组成
意义
二届人大召开――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人选
三届人大召开――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创立
定义与意义
5个省级自治区
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任务和作用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爱国统一战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政治建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