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单元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不过,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有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个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政协的作用和职能
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 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渡江战役图片、歌曲以及《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引导学生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思考中国共产党势必将建国问题提上日程,那么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解:
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投影显示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学生在阅读材料后能够从中提取出共产党要建立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教师在结合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就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等作简要介绍,并请学生讨论此文的重要意义。
2、播放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音像资料,或展示相关图片及史实;学生有能力从中提取出新政协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强调《共同纲领》在当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然后结合课文材料中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及党对其他民主党派的诚挚邀请,再与1946 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分析,切实认识到新政协的特点。
3、结合我国国徽的构成(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谷穗),请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其对新中国国家性质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4、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在历史的“再现”体验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5、请学生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内意义和世界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概括、总结出恰当观点,以避免概念程式化的印象。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适当增补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料,为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做好知识铺垫,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诸多尝试,再适当增补一些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不仅是用来向不民主的当权者抗争的斗争纲领,而且更是在自己当权的情况下付诸实施的实践纲领。
(3)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增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4)就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5)引导学生就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谈谈其颁布的重大现实意义。
(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以增强学生对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的职能与关系的了解。
(7)引导学生谈谈一届人大的召开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结合课文中所引用的毛泽东关于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讲话等材料,并适当补充课外材料,简介各民主党派的形成时期、奋斗目标、曲折探索以及在新中国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各民主党派在建国后继续存在的必要性的深入理解。
(2)举出具体事例解释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基本任务及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深刻认识。
(3)引导学生就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方针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理解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4)请民主党派成员或政协委员做报告,亦可采取组织一些学生采访的方式,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历史知识,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较为落后的原因进行研讨,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2)请学生就课文材料(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名言),及所学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论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谈谈形成原因及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3)用超链接的方式链接到有关少数民族的论坛,让学生在网络上获取有用信息;而且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
(4)结合课文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条款)请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或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了解的学生,具体谈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如: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等),以增强对此制度的现实理解。
(5)请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地区百姓、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效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