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最新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4 16: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B)
[时限: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温馨提示:小朋友,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知识,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卷吧。加油!
一、字词游艺厅。(21分)
1.将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用“ ”标出,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3分)
不能自拨( ) 挺而走险( ) 暑名( )
安兵不动( ) 故技重演( ) 陷井( )
2.查字典,填空。(7分)
“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再查音节 ;“临”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照着字画模仿;⑤姓。“如临大敌”中的“临”应取第 种意思;“身临其境”中的“临”应取第 种意思;“临帖”中的“临”应取第 种意思。(填序号)
3.将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后按要求填空。(9分)
A.一落( )( ) B.头晕( )( ) C.绘声( )( )
D.天涯( )( ) E.按兵( )( ) F.( )( )无能
(1)成语A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成语还有: 、 。
(2)成语B、D是由近义词构成的,这样的成语还有: 、 。
(3)用成语C写一句话: 。
4.从古诗中看信息传递。(2分)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从这两句诗可看出唐朝用 来传递信息。
(2)“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唐·卢汝弼)从这两句诗可看出唐朝以
传递军情。
二、句子空间站。(10分)
1.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4分)
(1)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有时咳嗽得非常厉害,有时咳得轻一点,有时又像没病似的。 ( )
(2)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瓶子也扮演过“信使”的角色。 ( )
(3)桑恩想:万一她真是急病发作呢,我怎么能不帮助她呢? ( )
(4)多媒体电脑真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 )
2.修改下列病句。(6分)
(1)我们要学习处理和搜集信息。

(2)通过综合性学习,使我懂得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3)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

三、课文赏析阁。(17分)
1.读句子,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分)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古时候,人们要给远方的亲友送去问候,大多数要依靠驿差的长途跋涉。(《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1)诗句中“驿使”指的是传递公文、书信的人。 ( )
(2)“长途跋涉”说明了古人传递信息的困难。 ( )
2.“不料后来敌军果真进犯京城,虽然周幽王及时派人点燃了烽火,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故伎重演”的意思是:
,周幽王的“故伎”指的是:
。用一个五字成语概括这个故事: 。由此可知,烽火传递的信息是: 。(2分)
3.信息传递的方式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远古 ,古代
,近代 ,现代 ,当代 。(5分)
4.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文中,我了解到—份研究报告应包括: 、 、 和 四部分。(2分)
5.古代与通信有关的诗和典故很多,请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并再写几句与通信有关的典故。(6分)
(1)蓬山此去无多路, 殷勤为探看。
(2)意恐匆匆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3)你还知道哪些与通信有关的典故?(至少写两个)


四、口语交际台。(6分)
据《扬州晚报》报道:市民王女士发现自己12岁的孩子晚上11点多了还在给同学发短信。她向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小学生的手机使用率竟达60%以上。时下,学生拥有手机的现象正不断向低龄化发展。
你赞成小学生使用手机吗?根据下面的观点提示,说说你的理由。
正方观点:手机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理由:

反方观点:手机易分散学生的精力,引起攀比之风。
理由:

五、阅读新干线。(16分)
小学生早餐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早餐在一日三餐中很重要,它为人们提供一天中1/3以上的能量。如果不吃好早餐,会对人们上午的工作、学习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人们往往将它忽视。因此,我对小学生吃不吃早餐、吃早餐的质量及对早餐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运用书面问卷的调查方法,将准备好的几个问题打印成卷,对小学四年级5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题分为两大类:填空和问答。我共发出问卷58份,收回50份,对此我进行了统计汇总。
(三)调查过程及资料整理
1.我对小学生们吃不吃早餐、吃早餐的质量及对早餐的认识进行了首次调查,结果如下:
吃不吃早餐 吃早餐的质量 对早餐的认识
60%的同学天天吃早餐。 75%的同学吃得质量较高。 30%的同学对吃早餐的重
25%的同学偶尔不吃早餐。 (如:牛奶、鸡蛋、肉食等) 要性认识比较清楚。
15%的同学经常不吃早餐。 25%的同学吃得质量不高。 (如:泡饭、面食等) 70%的同学对吃早餐的重 要性认识不太清楚。

2.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我又把每天吃早餐并且质量较高的、每天吃早餐质量不高的、偶尔不吃与经常不吃的分为三组,每组抽了5人进行进一步调查,了解他们在上午第三节课、第四节课时的坐姿、精神状态、思维活跃程度,结果如下:
类型表现项目 每天吃早餐并 且质量较高的 每天吃早餐 质量不高的 偶尔不吃与经常不吃的
坐姿 坐姿端正 坐姿有时不正 上课有时趴着
精神状态 精神饱满 精神欠佳 精神懒散
思维活跃程度 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思维一般 偶尔主动发言 反应较迟钝 不主动发言
(四)调查收获与建议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对小学生们早餐吃否、吃的质量、对早餐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同学们对早餐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部分同学不能天天吃早餐或者吃的早餐质量
高。通过跟踪调查,分组对比,我进一步发现:吃不吃早餐、吃的早餐质量与学习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为此我建议老师、专家在校园里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使大家进一步懂得吃早餐的重要性。
1.你认为小作者的选题有意义吗?为什么?(3分)
2.小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搜集资料?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3.你平时是怎样对待早餐的?属于文中的哪一类?以后打算怎样做?(5分)


4.如果你也参与了这项调查活动,你还会在哪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4分)


六、习作大舞台。(请另附纸)(30分)
语文学习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参观游览、收集信息、辩论会……语文学习的资源无所不在,请认真回忆一下,在这类活动中你经历的哪一次印象最深?请把它写出来,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与提示
第六单元综合提优测评卷(B卷)
一、1.拨→拔 挺→铤 暑→署 安→按 技→伎 井→阱
3.A.千丈 B.目眩 C.绘色 D.海角 E.不动 F.昏庸
(1)夸张 示例:人山人海 一步登天 (2)示例:枝繁叶茂 铜墙铁壁
4.(1)书信 (2)烽火
二、1.(1)排比 (2)拟人 (3)反问 (4)比喻
2.(1)将“处理”与“搜集”调换一下位置。 (2)删去“使”字。 (3)删去“之一”。
三、1.(1)√ (2)√
2.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 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火,让诸侯带兵前来 烽火戏诸侯 有敌人入侵京城,火速带兵救援
3.利用烽火 依靠驿差的长途跋涉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依靠电报、电话 运用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4.问题的提出 调查方法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结论
四、示饲:正方:学生平时要上课,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也少;通过手机网络,学生可以扩大交际圈、了解国家大事、时下新闻等。
反方:小学生自控力差,手机往往分散他们的学习精力,也会影响课堂氛围和他人学习。
五、1.选题有意义。贴近生活,有实用价值。
2.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法来搜集资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范围广,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