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春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3-14 15:13:15

文档简介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
2.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如图).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
【类型一】 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
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  )
A.8   B.5   C.4   D.3
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故选A.
方法总结: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类型二】 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
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据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是(  )
A.6   B.8   C.10   D.无法计算
解析:∵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x1+x2+x3+x4+x5=5×5,∴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为(x1+1+x2+2+x3+3+x4+4+x5+5)÷5=(5×5+15)÷5=8.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
【类型一】 以频数分布表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
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小时) 5 6 7 8
人数 10 15 20 5
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  )
A.6.2小时      B.6.4小时
C.6.5小时      D.7小时
解析:根据题意得(5×10+6×15+7×20+8×5)÷50=(50+90+140+40)÷50=320÷50=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故选B.
方法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时,要首先明确各项的权,再将已知数据代入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
【类型二】 以频数分布直方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

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制如右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  )
A.14岁 B.14.3岁
C.14.5岁 D.15岁
解析:该班同学的年龄和为13×8+14×22+15×15+16×5=717岁.平均年龄是717÷(8+22+15+5)=14.34≈14.3(岁).故选B.
方法总结: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类型三】 以百分数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
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40%、面试按6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小华笔试成绩为90分,面试成绩为85分,那么小华的总成绩是(  )
A.87分 B.87.5分 C.88分 D.89分
解析:∵笔试按40%、面试按60%,∴总成绩为90×40%+85×60%=87(分).故选A.
方法总结:笔试和面试所占的百分比即为“权”,然后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
【类型四】 以比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
小王参加某企业招聘测试,他的笔试、面试、技能操作得分分别为85分、80分、90分,若依次按照2:3:5的比例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  )
A.255分 B.84分 C.84.5分 D.86分
解析:根据题意得85×+80×+90×=17+24+45=86(分).故选D.
方法总结:“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比的形式,如5∶3∶2;另一种是百分比的形式,如创新占50%,综合知识占30%,语言占20%.“权”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果.
【类型五】 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学校准备从甲乙两位选手中选择一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所在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对两位选手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四个方面做了测试,他们各自的成绩(百分制)如表:

选手 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 综合素质 汉字听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1)由表中成绩已算得甲的平均成绩为80.25,请计算乙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
(2)如果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分别赋予它们2、1、3和4的权,请分别计算两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
解析:(1)先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乙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与甲的平均成绩比较,结果大的胜出;(2)先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甲、乙的平均数,然后比较计算结果,结果大的胜出.
解:(1)x乙=(73+80+82+83)÷4=79.5,∵80.25>79.5.∴应选派甲;
(2)x甲=(85×2+78×1+85×3+73×4)÷(2+1+3+4)=79.5,x乙=(73×2+80×1+82×3+83×4)÷(2+1+3+4)=80.4,∵79.5<80.4.∴应选派乙.
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板书设计
1.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权”的表现形式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PAGE



3









第2课时 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1.掌握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统计方法;(重点)
2.在实际情景中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意义.(难点)
                  


一、情境导入
生活中的“小笑话”: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爸爸:“火柴能划燃吗?”儿子:“都能划燃.”爸爸:“你这么肯定?”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爸爸:“啊!……”
今天我就学习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类型一】 结合扇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来估计总体情况
济南以“泉水”而闻名,为保护泉水,造福子孙后代,济南市积极开展“节水保泉”活动,宁宁利用课余时间对某小区300户居民的用水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5月份各户居民的用水量比4月份有所下降,宁宁将5月份各户居民的节水量统计整理如下统计图表:
 

节水量(米3) 1 1.5 2.5 3
户数 50 80 100 70

(1)扇形统计图中2.5米3对应扇形的圆心角为________度;
(2)该小区300户居民5月份平均每户节约用水多少米3?
解析:(1)首先计算出节水量2.5米3对应的户数所占百分比,再用360°×百分比即可;(2)根据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即可.
解:(1)120
(2)(50×1+80×1.5+2.5×100+3×70)÷300=2.1(米3).
答:该小区300户居民5月份平均每户节约用水2.1米3.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统计表,扇形统计图,平均数,关键是看懂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必要的信息,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类型二】 结合条形图来估计总体情况
为宣传节约用水,小明随机调查了某小区部分家庭5月份的用水情况,并将收集的数据整理成如下统计图.

(1)小明一共调查了多少户家庭?
(2)求所调查家庭5月份用水量的平均数;
(3)若该小区有400户居民,请你估计这个小区5月份的用水量.
解析:(1)条形统计图上户数之和即为调查的家庭户数;(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即可;(3)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用“400×所调查的20户家庭的平均用水量”即可.
解:(1)1+1+3+6+4+2+2+1=20(户),
答:小明一共调查了20户家庭;
(2)(1×1+1×2+3×3+4×6+5×4+6×2+7×2+8×1)÷20=4.5(吨),
答:所调查家庭5月份用水量的平均数为4.5吨;
(3)400×4.5=1800(吨),
答:估计这个小区5月份的用水量为1800吨.
方法总结: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
【类型三】 结合频数分布直方图来估计总体情况
统计武汉园博会前20天日参观人数,得到如下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部分未完成):
武汉园博会前20天日参观人数的频数分布表
组别(万人) 组中值(万人) 频数 频率
7.5~14.5 11 5 0.25
14.5~21.5 6 0.3
21.5~28.5 25 0.3
28.5~35.5 32 3

(1)请补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2)求出日参观人数不低于21.5万的天数和所占的百分比;
(3)利用以上信息,试估计武汉园博会(会期247天)的参观总人数.
解析:(1)根据表格的数据求出14.5~21.5小组的组中值,最后即可补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2)根据表格知道日参观人数不低于21.5万的天数有两个小组,共9天,除以总人数即可求出所占的百分比;(3)利用每一组的组中值和每一组的频数可以求出武汉园博会(会期247天)的参观总人数.
解:(1)14.5~21.5小组的组中值是(14.5+21.5)÷2=18,3÷20=0.15.
武汉园博会前20天日参观人数的频数分布表:
组别(万人) 组中值(万人) 频数 频率
7.5~14.5 11 5 0.25
14.5~21.5 18 6 0.3
21.5~28.5 25 6 0.3
28.5~35.5 32 3 0.15

(2)依题意得日参观人数不低于21.5万有6+3=9(天),所占百分比为9÷20=45%;
(3)∵园博会前20天的平均每天参观人数约为==20.45(万人),∴武汉园博会(会期247天)的参观总人数约为20.45×247=5051.15(万人).
答:武汉园博会(会期247天)的参观总人数约为5051.15万人.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频数分布直方图和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三、板书设计
估计总体平均数
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用样本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本节课以数学情景作为问题的依托,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问题变式,让学生将逐步掌握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统计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样本代表性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同时能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



PAGE



2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




1.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重点)
2.会在实际问题中求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难点)
                  


一、情境导入
运动会男子50m步枪三姿射击决赛.甲、乙两位运动员10次射击的成绩如下表(单位:环):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第 7 次 第 8 次 第 9 次 第 10 次
甲 9.4 10.4 9.3 10.4 9.5 10.1 9.9 9.4 10 0
乙 9.4 10.1 10.4 8.4 8.7 9.9 9.9 8.8 7.8 10.1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第9次射击后,甲以5环的优势遥遥领先于乙.但由于第10次射击,意外地未能击中靶子,最终乙以总分第一获得该项目的第一名.
你认为用10次射击的平均数来表示甲射击成绩的实际水平合适吗?如果你认为不合适.那么应该怎样评价甲射击的实际水平?
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除了用平均数反映以外,还可以用中位数、众数来反映.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中位数
【类型一】 直接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我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单位:℃)分别为25,27,27,26,28,28,28.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28   B.27   C.26   D.25
解析:首先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5、26、27、27、28、28、28,则中位数是27.故选B.
方法总结: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类型二】 根据统计表求中位数
某班组织了一次读书活动,统计了10名同学在一周内的读书时间,他们一周内的读书时间累计如下表,则这10名同学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的中位数是(  )

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小时) 5 8 10 14
人数(个) 1 4 3 2
A.8   B.7   C.9   D.10
解析:∵共有10名同学,∴第5名和第6名同学的读书时间的平均数为中位数,则中位数为=9.故选C.
方法总结: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类型三】 在两种不同的统计图中求中位数
某单位若干名职工参加普法知识竞赛,将成绩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这些职工成绩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94,96    B.96,96
C.94,96.4 D.96,96.4
解析:总人数为6÷10%=60(人),则94分的有60×20%=12(人),98分的有60-6-12-15-9=18(人),第30与31个数据都是96分,这些职工成绩的中位数是(96+96)÷2=96;这些职工成绩的平均数是(92×6+94×12+96×15+98×18+100×9)÷60=(552+1128+1440+1764+900)÷60=5784÷60=96.4.故选D.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从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求出各个小组的人数.然后求中位数和平均数.
探究点二:众数
【类型一】 直接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有9位同学去购买运动鞋,他们的鞋号(单位:码)由小到大是20,21,21,22,22,22,22,23,2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  )
A.21和22 B.21和23
C.22和22 D.22和23
解析: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0,21,21,22,22,22,22,23,23,所以中位数是22;数据22出现了4次,出现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22.故选C.
方法总结: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
【类型二】 在条形统计图中求众数

某校男子足球队的年龄分布如右图所示,则这些队员年龄的众数是(  )
A.12   B.13
C.14   D.15
解析:观察条形统计图知年龄为14岁的人最多,有8人,故众数为14.故选C.
方法总结: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类型三】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综合考查
一组数据3,x,4,5,8的平均数为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  )
A.4,5  B.5,5  C.5,6  D.5,8
解析:∵3,x,4,5,8的平均数为5,∴(3+x+4+5+8)÷5=5,解得x=5.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3,4,5,5,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5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5.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探究点三: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选择
某公司33名职工的月工资(单位:元)如下:

职务 董事长 副董事长 董事 总经理 经理 管理员 职员
人数 1 1 2 1 5 3 20
工资 8500 8000 6500 6000 5500 5000 4500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精确到个位);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8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8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各是多少(精确到个位)?
(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请说明理由.
解析:(1)(2)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计算;(3)由于副董事长、董事长的工资偏高,使月平均工资偏大,也就是说用平均数来反映这个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有很大的误差.应用公司职工月工资的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
解:(1)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8500+8000+6500×2+6000+5500×5+5000×3+4500×20)≈5091;把33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可得中位数为4500,众数为4500;
(2)新的平均数为×(30000+20000+6500×2+6000+5500×5+5000×3+4500×20)≈6106;把33个新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可得中位数仍为4500,众数仍为4500;
(3)由于副董事长、董事长的工资偏高,使月平均工资与绝大多数职工的月工资差距很大,也就是说用平均数来反映这个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有很大的误差.显然用公司职工月工资的中位数或众数更能反映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统计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有局限性,因此要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
三、板书设计
1.中位数
2.众数
3.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应用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中位数及众数的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
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PAGE



1









第2课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重点)
2.知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重点)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要选择部分士兵组成阅兵方阵,在这个问题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士兵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你能作出选择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类型一】 平均数的应用
假期里小菲和小琳结伴去超市买水果,三次购买的草莓价格和数量如下表,从平均价格看,买得比较划算的是(  )
价格/(元/kg) 12 10 8 合计/kg
小菲购买的数量/kg 2 2 2 6
小琳购买的数量/kg 1 2 3 6
A.一样划算 B.小菲划算
C.小琳划算 D.无法比较
解析:∵小菲购买的平均价格是(12×2+10×2+8×2)÷6=10(元/kg),小琳购买的平均价格是(12×1+10×2+8×3)÷6=(元/kg),∴小琳划算.故选C.
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类型二】 中位数的应用
有13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才艺表演比赛,已知他们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共设7个获奖名额,某同学知道自己的比赛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获奖,在这13名同学成绩的统计量中只需知道一个量,它是__________(填“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
解析:因为7位获奖者的分数肯定是13名参赛选手中最高的,所以把13个不同的分数按从小到大排序,只要知道自己的分数和中位数就可以知道是否获奖了.故填中位数.
方法总结: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顺序有关,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所以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化较大时,可以用中位数描述其“平均情况”,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类型三】 众数的应用
抽样调查了某班30位女生所穿鞋子的尺码,数据如下(单位:码).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鞋厂最感兴趣的是(  )

码号 33 34 35 36 37
人数 7 6 15 1 1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无法确定
解析:由于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故鞋厂最感兴趣的是销售量最多的鞋号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故选C.
方法总结:众数是反映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能反映问题.
【类型四】 利用“三种数”对成绩做出判断
某中学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九(1)、九(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下图所示.

(1)根据上图填写下表:

平均分(分) 中位数(分) 众数(分)
九(1)班 85 85
九(2)班 85 80
(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
(3)如果在每班参加复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2人参加决赛,你认为哪个班的实力更强一些?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统计图中的具体数据以及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2)观察数据发现:平均数相同,则中位数大的较好;(3)分别计算前两名的平均分,比较其大小.
解:(1)85 100
(2)∵两班的平均数相同,九(1)班的中位数高,∴九(1)班的复赛成绩好些;
(3)∵九(1)班、九(2)班前两名选手的平均分分别为92.5分,100分,∴在每班参加复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2人参加决赛,九(2)班的实力更强一些.
方法总结: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
【类型五】 利用“三种数”进行方案探究
在喜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某校举办校园唱红歌比赛,选出10名同学担任评委,并事先拟定从如下四种方案中选择合理方案来确定演唱者的最后得分(每个评委打分最高10分).
方案1:所有评委给分的平均分;
方案2:在所有评委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余评委的平均分;
方案3:所有评委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所有评委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
先对某个同学的演唱成绩进行统计实验,下图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

(1)分别按上述四种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唱的最后得分;
(2)根据(1)中的结果,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唱的最后得分?
解析:本题关键是理解每种方案的计算方法:(1)方案1:平均数=总分数÷10;方案2:平均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总分数÷8.方案3:10个数据,中位数应是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的第5个和第6个数据的平均数;方案4:求出评委给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2)考虑不受极值的影响,不能有两个得分等原因进行排除.
解:(1)方案1:最后得分为×(3.2+7.0+7.8+3×8+3×8.4+9.8)=7.7;
方案2:最后得分为×(7.0+7.8+3×8+3×8.4)=8;
方案3:最后得分为8;
方案4:最后得分为8和8.4;
(2)因为方案1中的平均数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所以方案1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因为方案4中的众数有两个,众数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方案4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
方法总结:给定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把中间数据(或中间两数据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平均数=总数÷个数.学会选用适当的统计量分析问题.
三、板书设计
1.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利用“三种数”对成绩或对方案做出选择或决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PAGE



3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第1课时 方 差



1.掌握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重点)
2.会用方差公式进行计算,会比较数据的波动大小.(重点)
                  


一、情境导入
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我们除了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外,有时需要了解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对甲、乙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进行检测.
甲、乙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样调查了10只,检测的结果如下(单位:mm):

甲厂:40.0,40.1,39.9,40.0,39.8,40.2,40.0,40.1,40.0,39.9;
乙厂:40.1,39.8,39.9,40.3,39.8,40.2,40.1,40.2,39.7,39.9.
你认为哪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方差的计算
【类型一】 根据数据直接计算方差
为了从甲、乙两名同学中选拔一个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个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单位:环):
甲:7,8,6,8,6,5,9,10,7,4
乙:9,5,7,8,6,8,7,6,7,7
(1)求x甲,x乙,s,s;
(2)你认为该选择哪名同学参加射击比赛?为什么?
解析:方差就是各变量值与其均值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即可,所以计算方差前要先算出平均数,然后再利用方差公式计算.
解:(1)x甲=(7+8+6+8+6+5+9+10+7+4)÷10=7,s=[(7-7)2+(8-7)2+(6-7)2+(8-7)2+(6-7)2+(5-7)2+(9-7)2+(10-7)2+(7-7)2+(4-7)2]÷10=3,x乙=(9+5+7+8+6+8+7+6+7+7)÷10=7,s=[(9-7)2+(5-7)2+(7-7)2+(8-7)2+(6-7)2+(8-7)2+(7-7)2+(6-7)2+(7-7)2+(7-7)2]÷10=1.2;
(2)∵s>s,∴乙的成绩稳定,选择乙同学参加射击比赛.
方法总结: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就是方差.
【类型二】 已知原数据的方差,求新数据的方差
已知数据x1,x2,x3,…,x20的平均数是2,方差是,则数据4x1-2,4x2-2,4x3-2,…,4x20-2的平均数和方差是(  )
A.2,  B.4,4  C.6,  D.6,4
解析:∵x=(x1+x2+x3+…+x20)=2,x新=(4x1-2+4x2-2+4x3-2+…+4x20-2)=6;s2=[(x1-2)2+(x2-2)2+(x3-2)2+…+(x20-2)2]=,s=[(4x1-2-6)2+(4x2-2-6)2+(4x3-2-6)2+…+(4x20-2-6)2]=×16=4.故选D.
方法总结:掌握数据都加上一个数(或减去一个数)时,方差不变,即数据的波动情况不变,平均数也加或减这个数;当乘以一个数时,方差变成这个数的平方倍,平均数也乘以这个数是本题的关键.
【类型三】 根据统计图表判断方差的大小
如图是2014年1~12月份某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原材料等购进价格指数的折线统计图.由统计图可知,三种价格指数方差最小的是(  )

A.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B.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
C.原材料等购进价格指数
D.不能确定
解析: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最小,故方差最小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故选A.
方法总结:折线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探究点二:由方差判断数据的波动程度
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10株麦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
甲:12,13,14,13,10,16,13,13,15,11
乙:6,9,7,12,11,16,14,16,20,19
(1)将数据整理,并通过计算后把下表填全:
小麦 中位数 众数 平均数 方差
甲 13 13
乙 16 21
(2)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说明哪一种小麦长势较好.
解析:(1)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出现次数最多的这个数即为这组数据的众数;(2)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小麦长势较好.
解:(1)将数据整理如下:
甲 10 11 12 13 13 13 13 14 15 16
乙 6 7 9 11 12 14 16 16 19 20
所以:
小麦 中位数 众数 平均数 方差
甲 13 13 13 2.8
乙 13 16 13 21
(2)因为甲种小麦苗高的方差远小于乙种小麦苗高的方差,故甲种小麦苗高整齐,而两种小麦苗高的中位数和平均数相同,故甲种小麦长势较好.
方法总结: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三、板书设计
1.方差的概念
2.方差的计算公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PAGE



2









第2课时 根据方差做决策



1.应用方差做决策问题;(重点)
2.综合运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和方差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李大叔几年前承包了甲、乙两片荒山,各栽了150棵荔枝,成活率约90%.现已挂果准备采收.为了分析收成情况,他从两山上各选了4棵树采摘入库,每棵树荔枝的产量如下折线统计图所示.

通过折线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分别计算甲、乙两山样本的平均数,并根据样本的平均数估计出甲、乙两山荔枝的产量总和,如果李大叔还想知道哪个荒山上荔枝的产量比较稳定,那么又该怎么办?同学们能否帮助李大叔解决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根据方差做决策
【类型一】 利用方差解决更稳定、更整齐的问题
某中学开展“头脑风暴”知识竞赛活动,八年级1班和2班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初赛,两个班的选手的初赛成绩(单位:分)分别是:
1班:85,80,75,85,100;
2班:80,100,85,80,80.
(1)根据所给信息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1班初赛 成绩 85 70
2班初赛 成绩 85 80
(2)根据问题(1)中的数据,判断哪个班的初赛成绩较为稳定,并说明理由.
解析:(1)利用平均数的定义以及中位数、众数、方差的定义分别求出即可;(2)利用(1)中所求,得出2班初赛成绩的方差较小,因而成绩比较稳定的班级是2班.
解:(1)由题意得x1=(85+80+75+85+100)=85;2班成绩按从小到大排列为80,80,80,85,100,最中间的数是80,故中位数是80;1班:85,80,75,85,100,其中85出现的次数最多,故众数为85;s=[(80-85)2+(100-85)2+(85-85)2+(80-85)2+(80-85)2]=60.填表如下: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1班初赛 成绩 85 85 85 70
2班初赛 成绩 85 80 80 60
(2)2班的初赛成绩较为稳定.因为1班与2班初赛的平均成绩相同,而2班初赛成绩的方差较小,所以2班的初赛成绩较为稳定.
方法总结: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小的数据更稳定、更整齐.
【类型二】 利用方差做出决策
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踢毽子比赛活动,每班派5名学生参加,按团体总数排列名次,在规定时间内每人踢100个以上(含100个)为优秀,下表是成绩最好的甲、乙两班各5名学生的比赛数据(单位:个).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总数
甲班 89 100 96 118 97 500
乙班 100 96 110 90 104 500
统计发现两班总数相等,此时有人建议,可以通过考查数据中的其他信息来评判.试从两班比赛数据的中位数、方差、优秀率三个方面考虑,你认为应该选定哪一个班为冠军?
解析:平均数=总成绩÷学生人数;中位数是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次序排列后的第3个数;根据方差的计算公式得到数据的方差.
解:甲班5名学生比赛成绩的中位数是97个,乙班5名学生比赛成绩的中位数是100个;
x甲=×500=100(个),x乙=×500=100(个);
s=[(89-100)2+(100-100)2+(96-100)2+(118-100)2+(97-100)2]=94;
s=[(100-100)2+(96-100)2+(110-100)2+(90-100)2+(104-100)2]=46.4,甲班的优秀率为2÷5=40%,乙班的优秀率为3÷5=60%;
应选定乙班为冠军.因为乙班5名学生的比赛成绩的中位数比甲班大,方差比甲班小,优秀率比甲班高,综合评定乙班踢毽子水平较好.
方法总结:在解决决策问题时,既要看平均成绩,又要看方差的大小,还要分析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类型三】 根据方差解决图表信息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关注热点新闻的情况,“两会”期间,小明对班级同学一周内收看“两会”新闻的次数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图所示(其中男生收看3次的人数没有标出).

根据上述信息,解答下列各题:
(1)该班级女生人数是________,女生收看“两会”新闻次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
(2)对于某个群体,我们把一周内收看某热点新闻次数不低于3次的人数占其所在群体总人数的百分比叫做该群体对某热点新闻的“关注指数”.如果该班级男生对“两会”新闻的“关注指数”比女生低5%,试求该班级男生人数;
(3)为进一步分析该班级男、女生收看“两会”新闻次数的特点,小明给出了男生的部分统计量(如下表).
统计量 平均数
(次) 中位数
(次) 众数
(次) 方差
该班级男生
收看人数 3 3 4 2
根据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适当计算女生的有关统计量,进而比较该班级男、女生收看“两会”新闻次数的波动大小.
解析:(1)将柱状图中的女生人数相加即可求得总人数,中位数为第10与11名同学的次数的平均数;(2)先求出该班女生对“两会”新闻的“关注指数”,即可得出该班男生对“两会”新闻的“关注指数”,再列方程解答即可;(3)较该班级男、女生收看“两会”新闻次数的波动大小,需要求出女生的方差.
解:(1)20 3
(2)该班女生对“两会”新闻的“关注指数”为×100%=65%,所以男生对“两会”新闻的“关注指数”为60%.设该班的男生有x人,则=60%,解得x=25,
答:该班级男生有25人;
(3)该班级女生收看“两会”新闻次数的平均数为=3,女生收看“两会”新闻次数的方差为
所以男生比女生的波动幅度大.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读懂图表,弄清楚统计图表的意义和统计图表中每部分的具体数据,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问题的顺利解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图表、用图表.
三、板书设计
1.利用方差解决更稳定、更整齐的问题
2.利用方差做决策
3.图表信息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PAGE



1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的特征,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进行数据处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特征数据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相应特征,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难点】:方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步:回顾交流、系统跃进
知识线索: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极差 方差


集中趋势 波动大小


数 字 特 征

应 用



本章思想:
平均数是衡量样本(求一组数据)和总体平均水平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定义法)
 且f1+f2+……+fk=n (加权法)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它数据差异较大时,可求出其中位数来观察集中趋势;理解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通过众数观察其集中趋势,理解另一类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即离散趋势)的特征数——极差、方差。
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第二步:联系实际 主动探索
问题1、已知;某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身高的一个样本如下(单位:cm)
158 162 146 151 153 168 159 154 167 159
167 166 159 154 160 162 164 160 157 149
(1)试填写下面的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频数颁布直方图
分组 频数累计 频数
146 ~ 149
150 ~ 152
153 ~ 155
156 ~ 158
159 ~ 161
162 ~ 164
165 ~ 167
168 ~ 170
合计
(2)估算这个年段学生的平均身高。
(3)求出这个年段学生的身高的极差。

问题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23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米)
成绩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1 2 4 5 7 2 1 1
求出它们的跳高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答案:1。71、1。75、1。70)
第三步;复习巩固 提高深化:
1、右图是一组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这组数据的极差
是 ,平均数是 .
2.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
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方差是 .



3、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踢毽子比赛活动,每班派5名学生参加.按团体总分多少排列名次,在规定时间每人踢100个以上(含100个)为优秀,下表是成绩最好的甲班和乙班5名学生的比赛数据(单位:个)经统计发现两班总分相等,此时有学生建议,可通过考查数据中的其他信息作为参考.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甲、乙两班的优分率;(2)求两班比赛数据的中位数。(3)估计两个比赛数据的方差哪一个小?(4)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应该把冠军奖状发给哪一个班级?简述理由.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总分
甲班 100 98 110 89 103 500
乙班 86 100 98 119 97 500







3、某市射击队甲、乙两位优秀队员在相同的条件
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
(1)请填写下表:


(2)请从下列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
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
③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以上的次数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
④如果省射击队到市射击队靠选拔苗子进行培养,你认为应该选谁?

4、某同学进行社会调查,随机抽查了某
个地区的20个家庭的年收人情况,并绘制了统计
图.请你根据统计图给出的信息回答:
(1)填写完成下表:这20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 万元.


(2)样本中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3)在平均数、中位数两数中,哪个更能反映这个地区家庭的年收入水平.为什么?
5、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的个数统计结果如下表
班级 参加人数 中位数 方差 平均数
甲 55 149 191 135
乙 55 151 110 135
丙同学分析上表后得出如下结论:
①甲、乙两班学生成绩平均水平相同 ②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钟输入汉字汉字≥150个为优秀)③甲班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大。
上述结论正确是( )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6、某商场服务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销售目标,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17 1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 22 17 16 19 32
30 16 14 15 26 15 3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7、某公司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
销售额(单位:万元) 3 4 5 6 7 8 10
销售员人数(单位:人) 1 3 2 1 1 1 1
  (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年销售额,准备采取超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通过比较,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销售额标准是多少万元?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