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张德玉 备课时间 2018.2.6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2、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并分析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精神。(重点) 3、通过了解这些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重难点)
【课堂教学流程】
【学案自学 梳理知识】 任务一: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1.遣唐使 (1)时期:_______ (2)目的:学习中国的_______。 (3)结果: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_______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唐与新罗的关系 1.背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______和大批_________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表现: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______,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______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人了中国的______、______、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______,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4.玄奘西行 (1)西游天竺: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_______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重要成就:_______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互助探究 生成能力】 任务二: 填写表格,说出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及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事件内容 身份时间出发地——目的地途中遭遇是否结伴贡献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任务三: 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材料一: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材料二: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材料三: 【精讲点拨 总结归纳】 任务四: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检测提升 巩固新知】 单项选择题 1.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密切了中日交往B.有利于互相学习 C.广泛传播中国文化D.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一位历史人物的学习资料卡片。据卡片内容推测,他整理的这位历史人物应是( ) A.松赞干布B.鉴真 C.玄奘D.张骞 3.“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 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 A.天竺B.朝鲜C.日本D.越南 4.下列历史事件中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来华C.玄奘西游D.鉴真东渡 5.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 ) A.《马可·波罗行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 6.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在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里,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7.(广东模拟)学习历史要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两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B.当时日本国内也使用汉字 C.日本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 D.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8.(临沂校级期末)如图是一尊珍藏在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高僧坐像,1980年,该塑像曾回中国“探亲”。你知道这位高僧是谁吗( ) A.惠能B.鉴真 C.阿倍仲麻吕D.玄奘
【课后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