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9课备课
???
课题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基本环节
集 ??体 ??资 ??源
个 人 增 减
教
学
过
程
时间:
内容:
激趣导入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 罗兹·墨菲:《亚洲史》
学习目标:
1.掌握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之时。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自主尝试:
请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一、农业的发展
1.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______,从越南传入的________,成熟早,抗旱力强,在江南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在______也得到较大推广。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
2.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__,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3.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向北推进到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______________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棉织业兴起,________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______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________、河南_______等地炼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___________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领先世界。北宋________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的海船规模_______,设计________,配备了________。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都市: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________和________。街市到处可以开设_______;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_______和_______;乡镇的商业区称为_______。
2.海外贸易:______、______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_______、_______,远达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加以管理。
3.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_________。
合作探究:完成填空题。
探究展示:找同学起来说出答案。
点拨提升:
展示水稻,茶叶,棉花种植分布图
总结宋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牵弦以弹棉,令其匀细,卷为小筒,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不劳纫缉,织以为布。自闽广来者,尤为丽密。”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感受南宋棉纺织业发展的水平
展示宋代五大窑瓷器代表图
总结宋代制瓷业发展概况
1974年8月从福建泉州湾出土了一艘海船,长24.20米,宽9.15米,深1.92米。全船有13个船舱。该船载重量有200吨,工艺高超。该船共出土香料木4700多斤和宋代铜钱,这是一艘航行于南洋的胡椒香料货船。
总结宋代造船业发展
展示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总结北宋城市布局,营业时间特点。
城市布局: 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营业时间:延长了营业的时间
材料一:宋高宗说:“市舶之利甚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二: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思考:宋高宗对海外贸易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支持、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获得丰厚的利润
史料研读
材料一、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其主战场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相对安定。动乱使得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材料二、北宋末年“靖康之耻”,金兵乘机大规模南下,河南、山东等地的汉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宋末年,元军南侵,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避战乱,大量人口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材料三、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整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续保水分和抵御灾害的作用。
材料四、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了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材料五、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宋史·食货志》
读一读: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课堂小结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达标检测:
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水稻成为我国古代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是在(?? )A、宋朝??? B、隋朝 C、五代?? D、唐朝
3、民间说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 )A、全 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能够成熟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C、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粮仓D、太湖流域的苏州、 湖州粮食不容 易成熟
4、棉花的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 )A、珠江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江淮与川蜀
5、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到什么时候最后完成(??? )A、唐朝时期??????????????? B、五代时期?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个人批注:
课后作业
学案
备注: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