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新课导入 江南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今江苏到长江的运河,从苏州的北门起,向西北穿过漕湖,经太伯渎与江南运河而上,再经阳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长江,以达于扬州; 秦朝开凿丹徒曲阿,开凿了从今镇江至丹阳的运河。 也就是《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所说的“丹徒水道入通吴、会”。丹徒水道正是江南运河所经路线。江南运河在秦始皇时已经初具规模。西汉武帝时,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南接杭嘉运河,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六朝建都南京,又修整、开凿了运河和堰埭。东晋初年,因镇江附近运河水浅,还修筑了丁卯埭平水堰,以平衡水位。 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孙吴开凿了破岗渎。至萧梁,破岗渎废,另“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今南京)秦淮。” 陈时,又修破岗渎。隋代的江南运河,只是在六朝以来所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江南运河(即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隋炀帝所开的江南运河是将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加以疏浚而成的。江南运河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自主预习1.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标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A)
A. 杨坚 B. 杨广 C. 李渊 D. 李世民
2.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 B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08年
3.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提到:“科举由应试人于—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的有关科举制度的信息是(A)
A. 目的是加强皇权
B. 采取分科考试的形式
C. 采用择优录取的方法
D. 考生可自由报考一、隋的统一
建立: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1、隋朝的建立 隋与陈对峙形势图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2、隋朝的统一 6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表现:①人口激增②粮仓丰实③垦田扩大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 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
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元《宋史》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评价大运河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其为利也博哉!
——唐 皮日休原文大意:往北可以通到河北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他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 )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开凿大运河的确劳民伤财,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巡游江都相关史事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1、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原 因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 “科”指考试科目;“举”指选举人才,“科举制度”即是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影 响 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有三分之二。 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鼓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旧唐书.儒学传》 隋文帝厉行节俭,然而,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达、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汤汤,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隋朝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时间:618年
结果:唐朝建立相关史事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早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课堂小结隋朝“繁盛”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 (581—618)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大运河开通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