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内容 日本明治维新 总课时 2课时 日期 09-11-5
课标内容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省教学要求 1、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从整体上把握维新运动的历史条件,体会日本民族求变自强的必然性。2、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从国内改革力量、改革手段、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从背景、措施、结果、影响等方面比较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理解近代化道路的相同性和多样性;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3、明治维新的影响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日本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09考试说明 明治维新
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考查的内容 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2、本章高考命题趋势 通过材料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背景、措施、结果、影响等方面的不同,理解近代化道路的相同性和多样性。
重点、难点
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准备
预习检测
默写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废旧建新
1.
2.废除 ,实行
3.制定宪法,确立
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
1. 改革
2. 改革
3. 改革
4.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方面:实行 政策
军事方面:
合作交流
1.阅读教材第一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和第二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你能概括出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吗?你怎样认识日本民族求变自强的必然性?
(培养多角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的能力)
2.阅读教材第三课“明治维新”,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根据内容,你能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吗?试以史实说明,明治维新展开后,日本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市场、自由劳动力、技术、原料等条件是怎样解决的?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
(知识的再认再现,归纳概括能力)
3.阅读教材第四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有人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你能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你如何理解“日本走向世界”的含义?明治维新有什么局限性?从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中你能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吗?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说明问题,史论结合,情感培养)
4.结合第二题,从背景、措施、结果、影响等方面比较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你怎样理解近代化道路的相同性和多样性?能否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知识的再认再现,分析说明问题,史论结合,情感培养)
师生互动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中国和日本》费正清
请回答:
(1)李鸿章“不胜钦佩”和“十分羡慕”的事件是指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如何?
(2)《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开始了一次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它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中有何意义?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3年,俄国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尽管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拥有本土作战的优势,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土地。结果伤亡30万人,接受苛刻条约。
材料二 “黑船事件”:佩里舰队叩关,日本开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日本改革的不同的历史原因。(6分)
(2)俄、13两国的改革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试结合两国改革的有关史实分别说明。(6分)
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分)
(2)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 有什么突出特点 (7分)
(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 (4分)
(4)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
4.(12分)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行的调整,它否定现存制度,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适应不断变化,是渐进的方式。
请回答:
(1)按下列表格中代号顺序,填写相关内容。(5分)
改革人物 改革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 ①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③
明治天皇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光绪皇帝 ②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④
(2)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7分)
参考答案:
整合提升
1.本课知识结构
2.学习方法总结
课堂检测(见三年高考二年模拟)
参考答案
合作交流
第一题:历史条件
1.历史(时代)潮流:西方工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推动。
2.日本德川幕府落后的封建统治:
(1)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实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地方设“藩”。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2)推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维护了落后的封建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人民起义不断)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本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要求改变现状,成为改革的主力和领导者)。
(3)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4)采取锁国政策,日本落后世界潮流。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成长。
19世纪初,日本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黑船事件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客观上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4.黑船事件,西方列强的殖民侵入。
原因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2)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影响(破坏性与建设性)
(1)陷入半殖民地危机,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危机的加剧。
(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3)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5.倒幕运动(“尊王攘夷”运动、倒幕运动、戊辰战争)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为明治维新准备了政治前提条件。
第二题:主要内容、工业化特点
明治维新的含义: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旧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明治维新的目的: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2.直接目的: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内容:
政治方面:废旧建新
1.废藩置县
作用: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这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作用: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①废除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③华族和士族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制定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作用:1889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作用:统一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1)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3.地税改革:对象: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形式:货币。
作用:
(1)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3)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4.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政府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建设交通通信事业。
作用;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2)政府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
作用:促进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兴办工业的浪潮;少数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3)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发展国内市场。
作用: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
文化方面:倡导“文明开化”
⑴实质: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
⑵措施及作用:
A 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
作用:让更多人了解西方,冲击了日本旧文化
B 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作用:①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技术的人才
②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C生活习俗西化
军事方面:建立新军队
措施: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②创办军工企业
③设立军事院校
④进行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军队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影响:
①增强了国防力量,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独立富强奠定基础;
②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明治维新的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试以史实说明,明治维新展开后,日本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市场、自由劳动力、技术、原料等条件是怎样解决的?
①资本:
国内a国家资本(国家通过地税改革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b私人资本(国家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也为其提供了投资工业的资金;许多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大地主的投资)
国外: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掠夺,进行快速的资本原始积累。
②市场:
国内市场:通过“废藩置县”彻底打破封建割据,为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然后又通过“地税改革”推动农村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来扩大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朝鲜来掠夺市场。
③自由劳动力:通过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平民获得更多自由;
④技术:政府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
⑤原料: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掠夺。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
①起点低、起步晚
②由政府主导
③出现了垄断组织(三井、三菱)
④资本积累与工业化同时进行
⑤两次工业革命交替进行,发展迅速
⑥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
第三题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1)经济上:经过殖产兴业,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2)政治上:倒幕运动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文化上: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总之,明治维新对内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东方强国;为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启迪和经验
“走向世界的日本”中“走向世界”的含义
一是采取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体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世界潮流;
二是随着自身实力增强和资本主义发展,日本实现了民族独立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1)政治上:天皇专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2)经济上:土地改革不彻底(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3)文化上:愚民政策、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4)军事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⑴外在因素:
①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②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
⑵内部因素:
①根本原因: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得以实现)
②决定性原因:封建社会内部离心力量日益强大
③直接原因:幕藩体制腐败,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第四题: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的要求;(2)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性质:都是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日本在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自上而下实行改革;
俄国完全是沙皇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而进行
内容
日本以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等方式进行,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没有明确的措施
师生互动
1.答案要点:
(1)日本明治维新。影响:①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②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③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④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2)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意义:①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参考答案:
(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矛盾。(3分)
日本:西方列强入侵,被迫开国,民族危机严重。(3分)
(2)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即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所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分)
日本: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3分)
3.参考答案:
(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1分)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 “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5分)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分)
(3)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4分)
(4)特点:涉及的领域广;有选择、有侧重地向不同国家学习;没有完全西化。(3分)作用:政府首先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加紧建设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进而扶植和保护私有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4.参考答案
(1)①废除农奴制,改变落后现状;(1分)②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推进民族近代化;(1分)③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分)④激发了爱国和民族意识;宣传民权,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创了新时代的风气。(2分)
(2)因素:顺应时代潮流;统治者有实权;(2分)改革家远见卓识、无私无畏;先进的指导思想;改革成为全社会互动的社会实践活动。(6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