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教学内容 戊戌变法 总课时 2课时 日期 09-11-10
课标内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省教学要求 1、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知道“公车上书”。2、百日维新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09考试说明 戊戌变法
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考查的内容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和特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本章高考命题趋势通过材料考察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也可与必修一、三有关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内容相联系,分析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原因。
重点、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和特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预习检测
默写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合作交流
1.阅读教材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第二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你能概括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吗?
(培养多角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的能力)
2.阅读教材第三课“百日维新”,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你能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吗?
(知识的再认再现,归纳概括能力)
3.阅读教材第四课“戊戌政变”,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能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的原因吗?你能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吗?。(分析说明问题,史论结合,情感培养)
师生互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3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9分)
2.(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中国和日本》 费正清
请回答:
(1)李鸿章“不胜钦佩”和“十分羡慕”的事件是指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如何?
(2)《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开始了一次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它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中有何意义?
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分)
(2)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 有什么突出特点 (7分)
(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 (4分)
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 说明了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 (4分)
(3)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4分)
5. (12分)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行的调整,它否定现存制度,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适应不断变化,是渐进的方式。
请回答:
(1)按下列表格中代号顺序,填写相关内容。(5分)
改革人物 改革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 ①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③
明治天皇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光绪皇帝 ②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④
(2)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7分)
整合提升
1.本课知识结构
2.学习方法总结
课堂检测(见三年高考二年模拟)
参考答案
合作交流
第一题
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3)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4)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以及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
早期改良思潮
(1)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3)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4)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康梁维新思想
A康梁等人的政治主张
(1)康有为:
(2)梁启超:
(3)谭嗣同:
(4)严 复: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题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
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革旧制:①改订律例②裁撤冗员③澄清吏治
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
颁布新法:
①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②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颁布新法:
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④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颁布新法:
①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②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团
改革旧制:裁汰旧军
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评价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积极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百日维新的特点
(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2)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3)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4)只局限在社会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5)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题
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失败的基本史实(略)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①社会背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 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②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中国: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
③国际环境:日本: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④措施的实施: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日本: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⑤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重要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③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的幻想;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注意史论结合)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具有爱国性)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在政治上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
③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④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师生互动
第一题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第二题
答案要点:
(1)日本明治维新。影响:①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②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③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④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2)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意义:①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第三题
(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1分)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 “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5分)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分)(3)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4分)
第四题
(1)政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1分)差别:只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没有实行君主立宪。(1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2)目的: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2分)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导致了变法的失败。(2分)
(3)领导力量:在中国,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在日本,改革派力量强大,掌握国家政权。(2分)措施的实施: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日本强制推行变法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2分)
第五题
(1)①废除农奴制,改变落后现状;(1分)②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推进民族近代化;(1分)③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分)④激发了爱国和民族意识;宣传民权,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创了新时代的风气。(2分)
(2)因素:顺应时代潮流;统治者有实权;(2分)改革家远见卓识、无私无畏;先进的指导思想;改革成为全社会互动的社会实践活动。(6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