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体呼吸的说课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体呼吸的说课课件(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15 11: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上最精妙的不是什么十大奇迹,而是你、我、他(她)。初二生物学习的是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对自己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学习的本册知识时,设定原则是:首先认识并承认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第二:初步了解自己各项生命活动过程、意义,认识环境质量如何影响自己的健康状况。第三:掌握人体生理的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融会贯通,形成知识树。第四:能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观察、思考、探究、质疑的思维能力。
总体上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采用以下的方法:
1、自助导学。利用导学稿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2、合作探究。突破知识的难点和疑点。充分利用相关互联网的资源,细节化处理困扰学生的知识点。
3、考点多练。针对必考的知识点,利用高质量的期中期末习题多练习、多检查、多反复。
4、构建思维导图。将知识串联成举一反三的知识树,强基础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人体的呼吸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呼吸交换 山东科技出版社 初二生物上册
八说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说 教 材
认识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人
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道的作用是什么?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说 学 情
学生掌握情况及策略

前一节已经学习掌握了消化的相关知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氧气的参与下才能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需要。下一节要学习气体要由血液运输到细胞被利用,三节知识环环相扣。
呼吸获得清新的空气
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
注重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认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说 目 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关注空气质量,树立环保意识,参与身边爱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公益活动
人文素养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情感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说 模 式
“导-学-研-练-评”
1
3
2
4
5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
自主学习,归纳知识(学)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研)
当堂巩固,检测反馈(练)
归纳小结,盘点收获(评)
能有效地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自学对学群学多种方式结合,
小组合作,导学互助,提高效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说 方 法
教学方法

自学、对学、群学结合。
其中小组合作法使用最多。
谈论法
启发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读书指导法
观察法
小组合作法
阅读法
分析归纳法
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视频和幻灯片,注重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说 设 计

第一篇章: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
导3分钟
第二篇章:胸廓的运动;
学5分钟

第三篇章:肺内的气体交换。
研30分钟
练5分钟
评2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复习23课,准备提问。(3分钟)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食物完全堵塞声门或气管引起的窒息,俗称“噎食”,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约占老年人意外猝死的第六位,也是导致幼儿死亡的第四大原因。
根据表格自学预习本节课内容,根据导学稿,画出重点内容。(5分钟)
呼吸道有 和 作支架,可以保证空气的畅通,除此之外,还能对外界进入体内的空气起 、 和 的作用。
1.清洁:鼻腔前端生有 ,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 ,可以阻挡外界空气中的灰尘;
鼻腔内表面的 ,包括气管壁上的 可以分泌 ,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病菌。
2.温暖:鼻腔黏膜中分布丰富的 ,可以对经过的空气变得温暖。
3.湿润:鼻腔内表面的 ,包括气管壁上的 可以分泌 ,吸附对进入体内的空气起湿润的作用。
学生代表讲解PM2.5的相关知识。雾霾天人们需要带口罩说明了什么?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首先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你用什么办法可以使瘪瓶子中的气球涨起来。瓶子改变容积可以使气球涨起来,那我们胸廓的变化是不是也可以让气体进入呢?
1.学生尝试回答,并操作。
2.大胆猜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把形象的器材与抽象的呼吸联系起来。
引入探究一: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是否发生变化
1自学教材,回答学案上有关肺和胸廓的内容
2.请学生用双手按在胸部肋骨两侧,体会深呼气和吸气时,肋骨的运动和胸廓的变化。
总结: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探究点一 胸廓的运动
设计意图: 1.学生体会深深的吸气再深深的呼气,肋骨的运动和胸廓的变化。 2.学生根据亲身的感受小组讨论并完成导学案。 3.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吸气和呼气时肋骨位置和胸廓各有什么变化。 1.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1.教师将肌肉类比弹簧,讲解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呼吸感受肌肉的收缩和张。
2.提供膈肌长度变化的图片,学生分析膈肌收缩和舒张的状态,从而得出膈肌与胸廓容积的关系
3.动画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学生观察肋骨和胸廓容积的变化。
4.播放微课
—呼吸肌与胸廓的变化的3D动画,学生观察并尝试配音。
5.PPT总结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肌的关系。呼吸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呼吸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
有请 1/2 组 同学来介绍王羲之!
小组整理、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
探究二:什么引起了胸廓的变化
1.吸气和呼气,感受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2.通过分析图片,得出结论。 3.学生观看动画,得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胸廓容积的变化。 4.小组组内合作尝试描述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的变化,然后小组代表给3D动画配音。
考虑一下:这个过程用什么实物能形象的比拟出来?弹簧和三角架.橡皮膜封闭的瓶子
设计意图: 1.把抽象的过程用动画和微课的方式变为直观的内容,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归纳能力。
强调学生在观察图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有请 3/4 组 同学来为图片配音!
1. 提出问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呢?
2. 学生代表先结合模型介绍各部分模拟的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操作模型,边思考问题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老师接着提出:气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组成结构
2.小组操作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代表到讲台边操作边回答问题。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肺的容积与压力的关系。
探究点三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设计意图: 1.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组成结构 2.小组操作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代表到讲台边操作边回答问题。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肺的容积与压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3分钟)
总结归纳小组讨论完成呼气与吸气原理,然后PPT展示总结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
学生代表到黑板填写呼气与吸气原理的表格。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拓展知识提问:为什么可用胸外按和人工呼吸方法进行急救?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意图:
探究点四 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老师提问:容积与压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后老师通过PPT图片展示容积与压力的关系,即一定条件下,容积越大,压力越小;容积越小,压力越大。小组内探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用注射器演示容积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注射器演示突破难点。
参考知识:气体中普遍存在着压力
规律1:一定的条件下,压缩气体体积导致压力变大
规律2:一定条件下,气体体积变大导致压力减小
状态分析:活塞静止不动的原因是两边气体压力相等
结论:一定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和压力成反比例的关系
你能总结出呼吸运动的原理吗?
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吸气);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呼气)。
探究点五 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
下图甲乙表示呼吸运动中膈肌(用a表示)所处的两种状态,据此判断甲乙各处于呼吸的什么时期(吸气或呼气)
呼气
吸气
加 油
伴你学相应习题
说 板 书
呼吸运动
呼吸道
气体交换
胸廓运动
肋间肌
膈肌
气压差
气体扩散
清洁
湿润
温暖
板书设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两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条理化;强调“承上启下”让学生站在结构与功能角度给本节课做一个定位, “呼吸把气体处理的清洁温暖湿润,经过呼吸运动,利用气压差,气体扩散进入血液”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说 资 源
材料和微课资源设计:
微视频的运用和相应的幻灯片及互联网的资源,使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可视具体,学生配音展示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习题资源设计:
我搜集了相关习题然后进行了筛选。以生物学科大考题型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难易程度上分层基础题和拓展中考题,先易后难,以达到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并同时巩固练习的目的。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