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来
画
种
生
根
发
芽
西方油画的引入
壹
在西方文化中碰撞、沟通、相互吸收中发展生根
贰
革命历史画
叁
多元发展
肆
进
程
发
展
壹
西方油画的引入
郎 世 宁
在西方文化中碰撞、沟通、相互吸收中发展生根
贰
油画在中国得以生根成长,主要是在20世纪中后期。负笈海外学习美术归来的留学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代表人物: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
林风眠绘画作品:
徐悲鸿绘画作品:
徐悲鸿《徯我后》1930---1933年 230厘米X318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作品取材于《尚书.仲虺(hui)之诰》:“徯予后,后来其苏”。大意是说夏代末年,在暴君桀统治下的人民渴望解放,发出了“等待明君来了,我们就有救”的痛苦声音。“徯”是等待之意,“后”是指君王。此画表现了画家对于反动统治的愤懑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徐悲鸿的油画继承了欧洲古典艺术严谨写实的画风,也吸收了近代油画对光与色的处理,他曾画过大量人体素描,画得非常深入、生动、富于神采。
中国油画的发展:主要在20世纪后半叶。在五六十年代,发展的特点是油画的普及,现实主义画风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居于主导作用。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苏联油画。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油画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重要变化。
吴作人《齐白石像》
113厘米x86厘米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此画作为当代油画肖像画中的代表作品,作者曾面对齐白石作直接写生,又凭速写和记忆加工完成。那时的齐白石已逾九十高龄,依然有旺盛的创作精力。
罗中立《父亲》 1979年
155厘米X222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借鉴照相写实主义手法,以画领袖像的超大幅画面画出的饱经风霜的老农民形象。有精细入微的细节描写。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1983年 50厘米X60厘米
作者借鉴欧洲油画的创作经验,注意在造型中对于体积、空间、色调诸因素的运用,致力于追求在光线的明暗变化下所形成的丰富层次和浑厚的体积感。
革命历史画
叁
新中国成立之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创作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出现了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作品。
董希文《开国大典》
1952年 230厘米X400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一作品表现1949年10月开国盛典,将天安门上的国家领导人和广场上的游行队伍组织到一个画面中。画面视平线较低,以突出主要人物,天安门上红色的立柱、大红灯笼、鲜花和蓝天白云,极力渲染了节日的吉庆气氛。
董希文说,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追求的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要做到“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
王式廓《血衣》(素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品表现的是土改运动中,受剥削压迫最深的贫雇农民刚刚发动起来,以地主展开斗争的关键时期:在斗争大会上,一位母亲手持被残害致死的孩子的血衣,向地主控诉,震动了会场,斗争大会进入高潮。作为历史铁证的血衣正是打开这一瞬间的钥匙。它成为诠释主题的“引子”,使画面的全部人物活动,情节安排具有了内在情感发展的依据。
闻立鹏《红烛颂》1978
70厘米X100厘米
国家博物馆藏
闻立鹏的《红烛颂》是为纪念父亲闻一多而创作的,作品意义源自闻一多诗集《红烛》序诗。
闻一多是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因参加发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被国民党特务所暗杀。画中的闻一多侧身回眸,须发蓬松,目光如炬,诗人、斗士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何孔德《出击之前》
1963年
180厘米X140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多元发展
肆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使油画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画家有了更多直接亲炙西方油画经典的机会,对油画语言的掌握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接触到各种艺术潮流,使油画的创作出现多元发展的局面。
刘海粟《黄山温泉》
92厘米X71厘米
1954年
刘海粟纪念馆藏
作者兼擅油画和中国画创作,喜欢后印象主义的色彩,也吸收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手法,画风简洁、概括、具有民族气派。
卫天霖《白芍药》
53厘米X45厘米
麻布 油彩 1972年
作者早年师从日本画家藤岛武二研习印象派画法。晚年由人物绘画转向静物画创作。他的作品重视色彩造型,强调色彩的情感因素,富于艺术个性。
吴冠中
《太湖鹅群》
46厘米X61厘米
麻布 油彩 197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主张对待中外传统要做到“风筝不断线”,在油画、中国画、水彩画中都表现出一种诗一般的审美意境。
小
结:
油画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在历经了长久的发展和融合之后,逐渐在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