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课件+教案+3份精品测试题+背诵默写试题(含理解性)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两章(课件+教案+3份精品测试题+背诵默写试题(含理解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9 13:52:00

文档简介

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孟子》二章历年中考默写试题(含理解性)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安顺市)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海省)
3.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北京市东城区)
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
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湛江市)
6.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辽宁省)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荆州市、上海市)
8.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玉林市)
9.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靖西市)
10.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济宁市)
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孟子二单》中的语句作答)(益阳市)
答案: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3、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若答“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可。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而”、“也”可以不算)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者:失道寡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9、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10、举例:孔子的:①仁者爱人 ②有教无类  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④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孟子的: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舍生取义等等。(孔子和孟子的各答对一句得1分。)
11、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1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孟子》两章测试题2
1、孟子,名 ,是 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后人尊为 。他主张 , 。《孟子》是 所作,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是《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 ”、“ ,不亦乐乎?”(9分)
2、解释加点的词。(8分)
池非不深也 人和 域民 委而去之 兵革非不坚利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法家拂士 得道多助
行拂乱其所为 故天将降大任 , 劳其筋骨 征于色 而后喻 , 舜发于畎亩之中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一词多义。(6分)
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举大计亦死 吴广以为然
故{故君子有不战 以塞忠谏之路
温故而知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楚王问其故 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两狼之并驱如故 皆出酒食
水落石出
5、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4分)
亲戚:古义 今义
郭:古义 今义
6、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4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做7——14题。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得出的结论是 (2分)
8、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 。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 。(5分)
9、本文采用了 的结构模式。为了证明中心论点,运用了 、 、 的论证方法。(4分)
10、本文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 的思想。(2分)
11、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背向的重要规律,即 。(2分)
1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 ;具备了“地利”条件,却“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文中阐明“地利”的句子是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6分)
13、结合文章,想一想,“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场面会是“ ”(2分)
14、填充句子,并翻译全句。(填充5分,翻译5分)
①天时 , 。翻译:
② 多助,失道者 。翻译:
③ ,战必胜亦。翻译:
④ 之至,亲戚 。翻译:
⑤域民 , 。翻译: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做15—26题。
15、本文主要讲了 的问题。中心论点是: ,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5分)
16、文章开头用了 的修辞手法,共提到了 个人,他们是 、 、 、 、 、 ,这几个人的共同点是 (4分)
17、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并翻译。(2分)
翻译:
18、“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并翻译。(2分)
翻译:
19、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
20、写出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旨相近的名句一两句。(2分)

21、用原文的语句填空,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方面来论述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进而指出了 的论断。翻译: 、 、
2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段意。(2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难,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例子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练,取得的成就)(3分)

24、翻译下列句子(1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解释加点词(2分)
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至{多助之至
其中往来种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6、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个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你的看法:

答案
1、轲 儒 “亚圣” 仁政 王道 孟子及其门人 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远方来
2、护城河 指人心归向,内部团结 限制 放弃 泛指武器装备 极点 通“叛”
通“弼”辅佐 仁政 违背 所以 责任,使命 使。。。劳累 表现 明白,了解
起,指被任用
3、曾 通“增” 衡 通“横”梗塞,不顺
4、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以{介词,凭借,依靠
发动 “以为”连用,认为
故{ 所以 出{指在国外
旧知识 拿出
原因,缘故 显露,显现
从前
5、亲戚:古: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郭:古:外城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今:姓
6、。。。民/。。以/。。。 舜/。。于/。。。。,说/举于/。。。。。
故/。。。,战/。。。 天时/。。如/。。。,。。利/。。如/。。。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心齐,泰山移
9、总—分—总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10、“君子” “仁政”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排比
13、“得道” “天下顺之”
14、①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②得道者 寡助 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③故君子有不战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一定就能胜利④寡助 畔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⑤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15、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16、排比 六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由卑贱到显贵,最终成就大事业 17、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饿,使他受到贫苦,使他做事不顺 1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内如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作外患的情况 19、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20、置之死地而后生 2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如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略 22、个人忧患成材 国家忧患强大 2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战胜吴国 司马迁受宫刑,后写成《史记》 24、翻译:略 25、起,指有作为
种作 极点 到 26、看法:一个人在做事之前首先要多动脑筋,要谨慎做事,要尽量避免错误,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得全面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于不犯错误这样才能避免许多遗憾。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孟子》两章测试题1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 畎( )亩 傅说( ) 法家拂( )士
答案:sù pàn quǎn yuè b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⑶责任,使命。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B.得道者多助(道理)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D.委而去之(放弃)
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 B项“畔”通“叛”, 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 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5.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战必胜”的原因是(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解析:结合全文可知君子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天下之所顺”,即指“人和”,也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也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答案:C
6、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解析:本文列举了舜、傅说等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最终有所作为,解答本题时,思路较为宽泛,只要切合题意的古今中外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均可。
参考答案: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解析:本题的A项句子的含义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据此可知,“域”在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答案:A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曹操比于袁绍 D、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本题的D选项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结合该句的意思“而”是表示顺承关系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可译为“选择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因而“而”字在本句中也是表示“承接、顺承”的关系,由此可知,D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答案:D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C
4、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论点。由此可见,C项不正确。
答案:C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 ”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是一道自我表述题,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据,结合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吻合的例子来分析。
参考答案:略。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太宗论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哂(shěn):讥笑。③切:逼迫。④平:太平。⑥户:大门。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
⑷安用重法邪
解析:本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本题的四个词语皆为重点。答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
答案:(1)有人 (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
⑴路不拾遗
⑵商旅野宿
解析:这是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理解第一个词语要先突破“遗”的含义,第二个词语抓住“商旅”的含义。
答案:(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8.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选文找出回答该题的原句,当有人建议以重法禁止时,唐太宗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应采取“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的措施,这样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答案: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9.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深层探究
比较阅读,把握《〈孟子〉两章》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
解析:此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有相同之处,不过,二者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的说理散文的特点。通过反复阅读,可知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可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
参考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相通,殊途而同归。
三、中考链接
(2006河北中考,3)“永远的丰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清冽反响。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①“永远的丰碑”的含义是什么?
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战斗英雄黄继光写几句赞语。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的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冲向敌人地堡。他用手榴弹炸掉敌人几个火力点,但还有一个火力点仍在喷着火舌,严重阻碍了战友前进。这是,他已经受伤,手榴弹也用完了。为了部队的前进,他忍着伤痛,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上甘岭战役最后取得了胜利。
③请你谈谈观看这个专题栏目后的感受。
解析:“永远的丰碑”是每日《新闻联播》的必播节目,根据每期节目可知每次均播报革命英烈的光荣事迹,他们的业绩、精神、英名永垂不朽,“永远的丰碑”由此而得名。黄继光的事迹感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为其写赞语时应是发自内心的,为了便于抒发感情可采用第二人称,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打动观众。最后一问谈感受可综合该栏目的特点,谈出这些革命先烈给你的感触,面对这些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你该怎么做呢?
参考答案:①示例:革命英烈的业绩、精神及其英名永存。
②示例:你用血肉之躯,铺平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你虽然倒下去了,却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③示例: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快乐时光 按门铃
一位老先生沿街缓慢地行走,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在够一个门铃,但门铃太高,怎么也够不到,心地善良的老先生停下来对小孩子说:“我来帮助你打铃吧。”于是他使劲儿打响铃儿,整个房子里的人都听到了铃声。
  小孩这时却对老先生说:“现在咱们逃走吧,快!”
可是可是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4 页 共 4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孟子》两章中考模拟测试题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用文中句子回答)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6.文中加点的两个字,“委”意思是 ,“畔”意思是 。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8.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答:]
10.文中加点的“池” “兵” “至” “畔”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池 兵器 到达 叛徒
B.护城河 兵器 极点 背叛
C.护城河 士兵 到达 叛徒
D.水池 士兵 极点 背叛
11.下列语句中的“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故”
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克,公问其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o
B.委而去之:弃城而逃离。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风震天下,并不是因为武力的强大。
1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1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 B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兵革非不坚利也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D 委而去之
爷娘闻女来,出郭扁扶将 有孙母未去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 ,其中最重要的是 。
今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
19.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20.“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21.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
池:
25.第一段论证了
26.第二段中强调了守城一方占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
(答:)
答案: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得道 天下/顷之 6.放弃 通“叛”,背叛,叛变 7.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依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相符即可。10.B 11.D 12.D 13.C 14.B15.A 16.C 17.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8.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国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阻,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大意答对即可) 19.AB 20.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2.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23.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24.围 护城河 25.天时不如地利 26.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4 页 共 4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第18课 《孟子》两章详细配套教案
《孟子》两章
先考一道时事政治题:
  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执政观念。——以人为本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你知道吗,这并不是胡总书记的“原创”——他是化用了中国古代一个思想家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创立“以民为本”思想的是谁呢?——是孟子
孟子:
中国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历史上往往“孔孟”并称。儒家思想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
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画像
至今山东邹城还完好地保存着孟庙和孟府,他们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庙大门
孟庙“亚圣殿”和其中供奉的孟子塑像
在邹城,人们以孟子为家乡而自豪
(孟府前面的“亚圣”牌坊)
孟府大门和内景
孟庙的照片。
孟子墓(亚圣林)
碑文:亚圣孟子墓
孟母教子
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受到严格管教,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告诉他若不勤奋读书,就会像这块麻布般半途而废。“三迁”、“断机”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弟子,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
孟子晚年 著书立说
孟子周游列国,但诸侯各国忙于战争,没有几个君主愿意采纳他的政策。晚年的孟子带领他的亲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关于《孟子》
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易错问题
《孟子》的作者是谁?是孟子及其门人。
当代各种版本的《孟子》
小知识:四书
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总称。《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朱熹将这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四书成了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2008年乐山市中考语文试题
《论语》《孟子》何时被何人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南宋朱熹);(明代)
阅读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朗读 正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朗读 正音: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划分句子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注释
加下划线者课本已注,红色的为重点词语,下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及政治形势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内部团结,齐心协力
郭:外城
环;围
是:这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武器装备
委:放弃
去:离开
说文解字——兵
会意字,上面的“斤”是战斧,下面是两只手。
原意是武器,兵器。
“兵革”就是其本意。
“士兵”是后起意。
注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封:划定
固:巩固
威:震慑威服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至:极点
说文解字——至
甲骨文、金文都是一支箭加一横,表示射到某点,也表示“到达”之意。
也表示“极点”。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即是这样。
难句翻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难句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译 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例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答 问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哪个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当然是“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什么是“人和”?
人和,是内部团结,齐心协力。
是下文说的“得道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老师提示: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第1自然段有四个短句代表了“地利”,并与“天时”与“人和”相比,它们是: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与“天时” 比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与 “人和”比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它们为什么用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意思最肯定。
充分铺写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应靠施仁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指的是什么?
仁政
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为什么?
看下页“本文论证结构”
本文论证结构
1. 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1句)
2. 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3.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
这一章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设例(“举例论证”之一种)
对比论证(属于“道理论证”)。
拿天时和地利对比,拿地利与人和对比;
拿得道者与失道者对比。
阅读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朗读 正音: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划分句子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有争议,亦可:
行拂/乱其/所为
朗读 正音: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划分句子节奏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有的版本标点如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指被任用
畎: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市:集市
知识补充: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上古帝王。姓姚,名重华。曾在历山(今济南历山县)耕田,以孝著名。三十岁时,被尧看中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黄和女英嫁给他。舜在位48年,南巡时崩于苍梧,传位于禹。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右下方的木雕为舜耕历山图。
知识补充: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商代奴隶出身的宰相。是傅岩人,故以傅为姓。他虽出身卑微,但自幼聪慧,勤学好问,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傅岩取水的水道坏了,他当泥水匠修水道时,遇到了以布衣身份游历的武丁。武丁非常欣赏他,与之结为好友。后武丁即商王位,就拜傅说为相。武丁在傅说辅佐下从王室开刀,大力整治腐败,并与周边国家修好,使商朝国势复兴,成为东方第一强国。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泥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傅说(图)
知识补充: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周代良臣。为避纣王暴虐,曾做贩卖鱼盐的商人。被周文王起用,后来又辅佐周武王成就大业 。
知识补充: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字夷吾,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管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成就丰功伟业。
士,狱官。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山东临淄(图)
知识补充: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曾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宰相)。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
今湖北荆州有孙叔敖墓,安徽霍邱县有孙叔敖塑像。(图)
知识补充: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晋灭虞,俘虏了虞公及百里奚,就将他作为穆姬的媵人(随嫁的人)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到宛(今河南南阳),却又被楚国人捉去。
秦穆公胸怀大志,求贤若渴,有人告诉他,穆姬的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逃到楚国。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于是派使者到楚,说:“我国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们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就答应了。后来秦穆公用百里奚为相,在他的辅佐下,秦国开地千里,秦穆公也成五霸之一。
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赎回来的,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译文
舜从田间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出来被选拔,孙叔敖从隐居海边中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
注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这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空乏:使……贫困
拂乱:违背扰乱
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曾:通“增”,增加
曾益:增加
小知识: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一种“使动”用法:动词表示“使宾语怎么样”,译成现代汉语时往往需要加一个“使”字。
这就如现代汉语的“繁荣经济”“巩固国防”,其意思是使经济繁荣,使国防巩固。
  本文那些动词是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的字是使动用法)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便增加他的才干。
注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表现
色:脸色
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在国外
敌:势力地位相当的
恒:常常
于:因为
于:因为
难句解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三个短句都有省略:
1、(憔悴枯槁)征于色
2、(吟咏叹息)发于声
3、而后(众人才能)喻(之)
译文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吟咏叹息)在声音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威胁,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答 问
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1、这些人都出身贫贱;
2、他们在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个句子中对“是人”进行的磨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请你将原文按此归类。
①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
②生活方面: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③精神方面:苦其心志,动心忍性
④身体方面:劳其筋骨
这一章的主旨句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一章的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难句阐释:为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呢?
1、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敌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2、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中既有事实论证,也有道理论证,请分别指出。
事实论证: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道理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思维求真: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这样吗?
有的错误能改,有的错误不能改。
有的错误虽然能改,但已给国家、个人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文化大革命) 。
有的错误一犯,就不再有改正的机会。
例如……(请你补充例子)
所以…… (请你补充结论)
归纳 复习
语文常识:
孟子名什么?字什么?是什么时代、什么地方的人?他的头衔是什么? 属于什么学派?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是儒家学派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
孟子和孔子有什么传承关系?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给加红色的字注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曾益:zēng
法家拂士:bì
解释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及政治形势。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郭:外城。
城:城墙。
兵革:武器装备。
米粟:粮食。
是人:这。
域民:界限,用作动词,译为“限制”。
封疆:疆,边疆。
固国:巩固。
威天下:震慑,威服。
得道:孟子主张的“道”为施行仁政。
寡助之至:极点。
举于市:市场
是人:这
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空乏其身:使……贫困
行拂:违背,不顺
动心:使……惊动
忍性:使……坚强
人恒过:常 犯错误
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作:奋起
征于色:表现 脸色
而后喻:了解,明白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敌国外患:势力、地位相当的
生于忧患:因为
指出文中的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说”通“悦”,高兴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
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城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代词,他,指施行仁政者
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便增加他的才干。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吟咏叹息)在声音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威胁,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请你将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富有节奏和气势
此外本文还有一些骈句。骈句可使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本文的骈句有: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音韵和谐 节奏铿锵
最重要的作业
背诵与默写
背过了,才能化为身内之物
才能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
理解性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的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的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的主旨句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填空:
域民_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以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不以兵革之利
上天将要赋予某人重大使命,一定要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孟子》中下面一句化用而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错字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合也。
2.舜发于田亩之中,傳说举于板筑之间,胶鬲举于渔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士。
改错字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合也。
2. 舜发于田亩之中,傳说举于板筑之间,胶鬲举于渔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士。








扩展 迁移
能力迁移:找同类
  下面加红色的字,在成语或古诗文名句中还有同意思的,请找几个。
1.七里之郭
2.失道寡助
3.寡助之至
4. 百里奚举于市
参考答案:
1. 郭(外城):青山郭外斜,出郭相扶将……
2. 寡(少):寡廉鲜耻,寡不敌众,少言寡语……
3.至(极点):至理名言,可怜之至,辛苦之至……
4. 市(集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门庭若市……
孟府有一块匾是“七篇贻矩”,你能解释是什么意思吗?
《孟子》一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贻:留。矩:规矩——《孟子》为后世留下了治国和做人的准则。
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思维展翅:用其他例子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1、老一代革命家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样的坚苦卓绝的考验。
2、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在美国留学时曾去餐馆送外卖,去高尔夫球场捡球以自己养活自己。
3、洪战辉,父亲发疯,母亲出走,还有一个捡来的妹妹。 12岁的他如何面对?
深度讨论:一个人只要经历艰苦环境,就一定能成就大业吗?
一方面,孟子认为人才必须经历艰苦环境才能造就,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另一方面,孟子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说明,只有“而后作”,即发奋、奋起,才能成就大业;否则,不但不能成就大业,还会被逆境压垮。
成就人才,需要以上主、客观两方面条件。
网上阅读孟子
孟子
孟子生平
孟子学说
孟子名言
孟子专题研究
再 见
祝你
一路顺风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11 页(共104张PPT)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第18课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先考一道时事政治题:
  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 ”的执政观念。
    以人为本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你知道吗,这并不是胡总书记的“原创”——他是化用了中国古代一个思想家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创立“以民为本”思想的是谁呢?
是孟子
孟子:
中国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
历史上往往“孔孟”并称。
儒家思想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 
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画像
  至今山东邹城还完好地保存着孟庙和孟府,他们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庙大门
孟庙“亚圣殿”和
其中供奉的孟子塑像
在邹城,人们以孟子为家乡而自豪
(孟府前面的“亚圣”牌坊)
孟府大门和内景
孟庙的照片。
孟子墓(亚圣林)
碑文:亚圣孟子墓
孟母教子
  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受到严格管教,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告诉他若不勤奋读书,就会像这块麻布般半途而废。“三迁”、“断机”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弟子,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
孟子晚年
著书立说
  孟子周游列国,但诸侯各国忙于战争,没有几个君主愿意采纳他的政策。晚年的孟子带领他的亲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关于《孟子》
  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易错问题
《孟子》的作者是谁?
是孟子及其门人。
当代各种版本的《孟子》
小知识:四书
  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总称。《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朱熹将这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四书成了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2008年乐山市中考语文试题
《论语》《孟子》何时被何人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南宋朱熹);(明代)
阅读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注节奏和感情。
《孟子》两章flash朗读1(全)
《孟子》两章flash朗读2(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 正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朗读 正音: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划分句子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注释
加下划线者课本已注,红色的为重点词语,下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及政治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内部团结
齐心协力
外城


护城河
城墙
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说文解字 兵
会意字,上面的“斤”是战斧,下面是两只手。
原意是武器,兵器。
“兵革”就是其本意。
“士兵”是后起意。
注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划定
巩固
震慑威服
极点
通“叛”,背叛
极点
说文解字

甲骨文、金文都是一支箭加一横,表示射到某点,也表示“到达”之意。
也表示“极点”。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即是这样。
难句翻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难句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译 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例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答 问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哪个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当然是“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什么是“人和” ?
人和,是内部团结,齐心协力。
是下文说的“得道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老师提示: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第1自然段有四个短句代表了“地利”,并与“天时”与“人和”相比,它们是: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与“天时” 比
与 “人和”比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它们为什么用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意思最肯定。
充分铺写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应靠施仁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指的是什么?
仁政
  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为什么?
看下页“本文论证结构”
本文论证结构
1. 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1句)
2. 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3.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
这一章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设例(“举例论证”之一种)
对比论证(属于“道理论证”)。
拿天时和地利对比,拿地利与人和对比;
拿得道者与失道者对比。
阅读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注节奏和感情。
《孟子》两章flash朗读1(全)
《孟子》两章flash朗读2(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 正音:
quǎn

yuè
áo


zēng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划分句子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有争议,亦可:
行拂/乱其/所为
朗读 正音: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划分句子节奏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有的版本标点如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指被任用
田间田地
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集市
知识补充: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上古帝王。姓姚,名重华。曾在历山(今济南历山县)耕田,以孝著名。三十岁时,被尧看中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黄和女英嫁给他。舜在位48年,南巡时崩于苍梧,传位于禹。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右下方的木雕为舜耕历山图。
知识补充: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商代奴隶出身的宰相。是傅岩人,故以傅为姓。他虽出身卑微,但自幼聪慧,勤学好问,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傅岩取水的水道坏了,他当泥水匠修水道时,遇到了以布衣身份游历的武丁。武丁非常欣赏他,与之结为好友。后武丁即商王位,就拜傅说为相。武丁在傅说辅佐下从王室开刀,大力整治腐败,并与周边国家修好,使商朝国势复兴,成为东方第一强国。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泥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傅说
知识补充: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周代良臣。为避纣王暴虐,曾做贩卖鱼盐的商人。被周文王起用,后来又辅佐周武王成就大业 。
知识补充: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字夷吾,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管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成就丰功伟业。
士,狱官。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山东临淄
知识补充: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曾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宰相)。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
今湖北荆州有孙叔敖墓,安徽霍邱县有孙叔敖塑像。
知识补充: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晋灭虞,俘虏了虞公及百里奚,就将他作为穆姬的媵人(随嫁的人)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到宛(今河南南阳),却又被楚国人捉去。
秦穆公胸怀大志,求贤若渴,有人告诉他,穆姬的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逃到楚国。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于是派使者到楚,说:“我国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们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就答应了。后来秦穆公用百里奚为相,在他的辅佐下,秦国开地千里,秦穆公也成五霸之一。
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赎回来的,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译文
  舜从田间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出来被选拔,孙叔敖从隐居海边中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
注释
使……痛苦
使……劳累
违背扰乱
使……惊动
使……坚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贫困
通“增”,增加
增加
  小知识: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一种“使动”用法:动词表示“使宾语怎么样”,译成现代汉语时往往需要加一个“使”字。
  这就如现代汉语的“繁荣经济”“巩固国防”,其意思是使经济繁荣,使国防巩固。
  本文那些动词是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红色的是使动用法)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便增加他的才干。
注释
常常
犯错误
同“横”
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表现
脸色
了解明白
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在国外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
因为
势力地位相当的
因为
难句解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三个短句都有省略:
(憔悴枯槁)征于色
(吟咏叹息)发于声
而后(众人才能)喻(之)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吟咏叹息)在声音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威胁,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答 问
  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人都出身贫贱;
他们在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个句子中对“是人”进行的磨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请你将原文按此归类。
  ①行为方面:
  ②生活方面:
  ③精神方面:
  ④身体方面:
行拂乱其所为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其心志,动心忍性
劳其筋骨
这一章的主旨句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一章的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难句阐释:为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呢?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敌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中既有事实论证,也有道理论证,请分别指出。
事实论证: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道理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思维求真: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这样吗?
有的错误能改,有的错误不能改。
有的错误虽然能改,但已给国家、个人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文化大革命) 。
有的错误一犯,就不再有改正的机会。
例如……(请你补充例子)
所以…… (请你补充结论)
归纳 复习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代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是儒家学派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
语文常识:孟子名什么?字什么?
是什么时代、什么地方的人?
他的头衔是什么? 属于什么学派?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和孔子有什么传承关系?
给加红色的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曾益
法家拂士
quǎn
yuè


zēng

解释词语
天时:
地利:
人和:
郭:
城:
兵革:
米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及政治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外城。
城墙。
武器装备。
粮食。
是人
域民
封疆
固国
威天下
得道
寡助之至
这。
界限,用作动词,译为“限制”。
疆,边疆。
巩固。
震慑,威服。
孟子主张的“道”为施行仁政。
极点。
举于市
是人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
行拂
动心
忍性
市场

使……痛苦
使……劳累
使……贫困
违背,不顺
使……惊动
使……坚强
人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而后喻
法家
拂士
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
常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
表现 脸色
了解,明白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势力、地位相当的

指出文中的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说”通“悦”,高兴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
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助词,的
代词,它,指城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代词,他,指施行仁政者
  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便增加他的才干。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吟咏叹息)在声音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威胁,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请你将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此外本文还有一些骈句。骈句可使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本文的骈句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重要的作业
背诵与默写
背过了,才能化为身内之物
才能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
理解性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
的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的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的
主旨句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填空:
域民          ,
固国          ,
威天下         ,
不以封疆之界
不以山溪之险
不以兵革之利
  上天将要赋予某人重大使命,一定要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孟子》中下面一句化用而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错字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合也。
2.舜发于田亩之中,傳说举于板筑之间,胶鬲举于渔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士。
改错字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合也。
2. 舜发于田亩之中,傳说举于板筑之间,胶鬲举于渔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士。








扩展 迁移
  能力迁移:找同类
  下面加红色的字,在成语或古诗文名句中还有同意思的,请找几个。
1.七里之郭
2.失道寡助
3.寡助之至
4. 百里奚举于市
参考答案:
1. 郭(外城):青山郭外斜,出郭相扶将……
2. 寡(少):寡廉鲜耻,寡不敌众,少言寡语……
3.至(极点):至理名言,可怜之至,辛苦之至……
4. 市(集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门庭若市……
孟府有一块匾是“七篇贻矩”,
你能解释是什么意思吗?
《孟子》一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贻:留。矩:规矩——《孟子》为后世留下了治国和做人的准则。
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思维展翅:用其他例子说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老一代革命家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样的坚苦卓绝的考验。
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在美国留学时曾去餐馆送外卖,去高尔夫球场捡球以自己养活自己。
洪战辉,父亲发疯,母亲出走,还有一个捡来的妹妹。 12岁的他如何面对?
  深度讨论:一个人只要经历艰苦环境,就一定能成就大业吗?
一方面,孟子认为人才必须经历艰苦环境才能造就,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另一方面,孟子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说明,只有“而后作”,即发奋、奋起,才能成就大业;否则,不但不能成就大业,还会被逆境压垮。
成就人才,需要以上主、客观两方面条件。
网上阅读孟子
孟子
孟子生平
孟子学说
孟子名言
孟子专题研究
再 见
祝你
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