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目标
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建立,知道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感受我国在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融入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特点。4.充分认识对外开放,从方法论看,是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聪明举措,从理论需要看,是促进中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的英明决策,从长远意义看,是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难点:让学生认清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放区等几个概念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问题:“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春天”的到来与党哪次重要会议的召开相关? “老人”指的是谁?2、“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圈”喻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学生回答:
问题: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二)、新课讲授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史料解读: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思考:中国是否要进行对外开放?
学生回答。
说一说,1980年我国兴办了哪些经济特区?为什么选择这些城市作为经济特区?提示: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教师: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思考: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区究竟特殊在哪儿?
提示:经济特区: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在对内对外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开辟的实施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第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注意: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思考:经济特区的设置,有何重要作用?
提示:经济特区的创办,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二、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
展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教师: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和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学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按时间顺序)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展示:中国代表签署加入WTO议定书
教师:加入WTO的基本情况。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思考:我国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吸收了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牢固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