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钟山高级中学 王喆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欧中世纪农村普遍建立庄园,14世纪后开始衰败。11世纪后,西欧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西欧城市复兴和庄园衰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的过程,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并能把所学分散表述的史实组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的能力。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事物)出现及发展变化原因的方法。
3、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并把这种情感内化为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和中世纪城市的复兴。
难点: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原因
说明:
1、本课的基本内容是西欧中世纪的经济特点,封建庄园和重新兴起的城市是其前后期的典型表现,所以作为本课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对庄园内的阶级关系、经济形式等的分析使学生归纳出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以此让学生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通过对重新兴起的城市居民来源、封建领主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等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西欧中世纪的发展,感受一种形成中的新的经济方式及其影响。
2、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原因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在教学中通过探讨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这一要求对中学生而言,具有相当难度。所以,该内容为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庄园的基本特点:
通过教师讲述,并结合学生对欧洲中世纪庄园图片的观察(土地、房屋、城堡、动物、……)讨论获取相关信息,先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西欧封建庄园。在基本了解庄园状况的前提下,通过层层设问,如:是谁负责安排组织农民耕种?百姓有了纠纷怎么办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庄园的基本特点:①耕作方式:三圃轮作制,②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③阶级关系: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④经济形式:大体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⑤社会职能: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2、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原因:
组织讨论: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表格(资料1),由学生讨论完成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的原因的问题。使学生了解,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观察图片(资料2)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3、城市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和图片以及(资料3)归纳当时城市的特点:(1)城市最初一般在交通要道、封建领地兴起(2)市民阶层形成(3)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连续不断(4)城市规模小、环境脏乱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时,提出思考题“为什么西欧留下俗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逐个理解“城市的阶级关系怎么样”、“为什么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结果怎样”等问题,从中体验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及其意义。
4、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教学中,要突出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城市的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及其他们的对外冒险事业。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把城市兴起的影响概括为:政治上,从封建君主制发展到等级君主制;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上,市民文化的产生。
5、拓展思考:描述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古代罗马城市、古代中国城市有什么区别?
[资料附录]
资料1: 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原因
内容 封建庄园 城市复兴
时间 14世纪 11世纪
生产力水平 三圃轮作制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阶级关系 领主与农奴 领主与市民
衰败原因复兴原因 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城市复兴 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资料2:观察图片,中世纪城市发展较快的有哪些地区?
资料3:
材料1:欧洲的一些城市名称,以“堡”字结尾,如德国的海德堡、汉堡、纽伦堡,英
国的爱丁堡;有的城市以“圣”字开头,如法国的圣纳泽尔、圣康坦等。
材料2: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
材料3:西欧俗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史料(英王亨利二世授予林肯城的特许状(节选)),反映出中世纪城市的什么特点?
城市市民中有逃亡的农奴,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板书设计]
时间: 9—13世纪
耕作方式: 三圃轮作制
剥削方式: 劳役地租
庄园 阶级关系: 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
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社会职能: 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背景: 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一些封建领主参与城市的复兴活动
状况: 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
中世纪城市复兴 城市特点: 城市最初一般在交通要道、封建领地兴起;市民阶层形成(手工业者、商人、农奴等)
城市规模小、环境脏乱;人口少,公共设施落后
斗争原因: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的: 城市自治,夺取城市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手段: 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结果: 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或部分的自治权。
[训练设计]
思考与探究:
查阅有关资料,描述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古代罗马城市、古代中国城市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能够运用充分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
本题的评分标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仅仅对一个城市进行描述而没有做任何对比评价。
第二层次:对两个以上城市做了史实描述,简单地进行一些对比评论。
第三层次:能够使用正确的历史方法,辩证地看待和评价这些城市。 提供相应的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层次:能够史论结合、论述紧密。对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古代罗马城市、古代中国城市进行对比评价。并且提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看法,运用充分的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中世纪西欧政治方面有日耳曼人国家的发展,经济制度方面封建制度形成,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有王权与教权的斗争,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庄园与城市,文化方面经院哲学和大学兴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