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上海市储能中学 戈伟刚
[教学目标]
1. 知道秦的统一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了解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通过史料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能力原因,搜集、辨别史料的方法;
通过视频资料更加直观展示历史,加强信息量,初步掌握多角度观察历史的方法;
通过图表培养利用图表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3. 通过各种史料展现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科兴趣;
通过国家统一与春秋战国历史的讲述加深对祖国走向大统一的意义的感受;
通过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察,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情感;
通过对嬴政的评价,树立远大理想,具备洞察时代变化的能力,坚定实现抱负的
决心和意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统一以及秦的中央集权制度。
难点: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说明: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础,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沿袭,并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秦统一以及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本课重点。
2.从春秋战国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为什么是地处西陲的秦而不是其他诸侯国来完成统一,这里既有六国的原因,也有秦的因素,既有时代的大势,也有个人的作用在内。通过剖析秦统一天下的原因,锻炼分析历史现象发生原因的能力。所以,秦统一天下的原因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提问1:商朝和西周时代,中央和各地的关系是怎样的?春秋战国又如何?
以问题形式,复习已学过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内服外服,方国共主;从封邦建国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在周王室日渐衰微的情况下,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最终地处西陲的秦国脱颖而出,横扫群雄,完成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那么具体情况如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内容。
2.“ 从列国纷争走向秦统一”
以《辞海》1989版中有关“大一统”的定义来引入课题
屏显“大一统”的解释并讲解(见材料1)
大统一的时代因素一:提供两张地图,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变化。
提问2:诸侯国数目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上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地图能力
板书:
(诸侯国数量减少,说明我国正走向局部统一。)
大统一的时代因素二: 提供《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修订本)《第三章 第三节》:
提问3:能否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有利于统一的因素?(见材料2)通过史料分析,揭示统一是大势所趋。
(各国的差异消失;各国经济联系密切;各国政治差异缩小;军事领域的变化;
思想文化界都认为要天下一统;秦国因素)
提供罗兹·墨菲《亚洲史》2005版118页(见材料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
285-286页(见材料4);贾谊《过秦论》等三段资料(见材料5)。
提问4:七雄并立,只有原本最落后的秦国胜出,原因在哪里呢?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以材料引发问题—— 设疑、释疑
(领导人的作用;地理位置有优势)
讨论、思考(1).材料表述是否完整?
(不完整)
(2).要想证实和真正了解秦国历史应当查阅什么资料?
(秦汉当时历史书籍)
(3) 有一些史学工作者在2005年去秦人故地甘肃天水进行民俗调查,了解他们古老的驾车技术,饲养技术,竟然与历史的记忆非常相似。你认为这些资料对证实那段秦国强大的历史有帮助吗?(有)
上述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引,即什么史料、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而获得的历史认识和初步掌握那些处理史料的技能。
关于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提问5:秦王嬴政是钻进了统一果实完全成熟的园子里,坐享其成;还是他生于历史的转折点,肩负的责任非常大,正是他突出的个人能力和雄才大略完成统一大业?
播放视频1并提供贾谊《过秦论》多角度多形式展现秦王嬴政其人
(招纳人才,远交近攻;矢志不移;是最后的实施者、完成者;领袖的作用。)
介绍统一天下进程 —— 播放视频2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为了有效统治大一统的国家,秦统治者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
3.“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以司马迁《史记·始皇本纪》中的史料来分析中央集权实行的目的
提问6: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加强统一,安定社会)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在中央)——提供示意图1
提问7: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皇帝总权,中央大权,中央官府分权,丞相权力也很大。)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在地方)——提供示意图2
提问8: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地方服从中央,职责明确,层次多,最基层的权力大,由郡县长官任命。)
其他措施——播放视频3;
提供《史记》资料(材料6);
提问9:还有什么措施?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驰道,击匈奴修长城,统一思想。)
提问10: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
提供上海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本)2006年版本第18页(见材料7)
提问11:这样解释完整吗?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中央集权制度产生背景
归纳:(1)经济根源在于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
(2)其政治根源在于地主阶级需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
抗;
(3)其思想根源植根于法家中央集权思想;
(4)新王朝创建,这一集团对战国纷争又有一定的体会,而且威信高,权力大,行为果断;
(5)历史因素在于封邦建国导致的550年的天下大乱;
(6)秦始皇个人性情的因素。
提供史料;提供李白诗歌;提供影视中的嬴政形象。通过提供各种类型材料,指导学生怎样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怎样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的成分。提问12:实行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有没有秦始皇个人心态、性格的因素呢?
板书:如何看待秦始皇?(见材料8)
屏显学者柏杨《中国人史纲》上232页的评价(见材料9)
指导学生全面认识秦始皇,并从中受到启示。
秦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沿袭,并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小结:
正确认识历史,正确评价所谓的网络热点和卖点。把历史的客观与主观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起来看问题。
[资料附录]
材料一:
统一全境。《公羊传· 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陈立义疏引《汉书 · 王阳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一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辞海》1989版第711页:
材料二:
1.根据解放后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更加证实了战国时铁工具大量出现这一事实。现在所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湖南等省都出土有铁器。
2..战国初年各国进行的变法活动,正是顺应当是经济变化而出现的政治改革。各国经过变法后,在国君之下有一套受它控制的官僚机构,确立起君主集权制。
3.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作战方法、兵种,也随着战争规模扩大而发生变化。
4. 各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争相礼贤下士,由于养士之风的盛行,文学之士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著书立说,上说下教,文化学术获得空前的发展。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修订本)《第三章第三节》
材料三:
秦本来是周王朝属国中最穷、最小也最边远者之一,似乎很容易被其他对手超过。然而它的历代能干的统治者把相对贫困、农民基础和边远地域等劣势变成了自己的长处。他们强调勤劳、俭朴和纪律的重要性,重视农业和农民士兵,排斥商贾或知识分子,把这些社会成分转变成军事力量。秦的强悍军队在一连串战役中击败了竞争的敌国,而这些战役都远离秦国在渭河流域山峦环抱的老根据地,却给依靠商业的敌国较脆弱的经济往往造成严重破坏。秦的对手们看出日渐强大的秦的威胁并打算联合抗秦时已经太晚,终于被秦逐一灭亡。秦的将军和政治家是战略战术大师,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外交、宣传、叛逆、谍报和各种形式的心理战术。
——(美国)罗兹·墨菲《亚洲史》2005版第118页
材料四:
策动第一次大革命的是秦国的领导人。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水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难进易守。秦统治者可以进攻东面的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地处边远地区的位置也使秦军队由于经常要对蛮族作战而处于战备状态。事实上,秦人是最早用钢制武器取代青铜武器、用骑兵取代战车兵的中国人。秦胜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的力量,使秦与中国其他国家的关系有点如同早先马其顿与诸希腊城邦的关系那样。最后,秦统治者是些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285-286页
材料五: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六:
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得到当时中央绝大部分官员的响应。始皇下其议。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司马迁《史记 · 始皇本纪》
材料七:
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组织实施巨大的农业灌溉等水利工程,弱小分散的村社组织也无力抗衡外族的进攻,加上大河流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央集权专制国家于是应运而生。
——《上海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本)》2006年版本第18页
材料八:
秦始皇是怎样的人呢?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始皇本纪》中尉繚说:“秦王为人,峰准,长母,挚鸟膺,少恩而虎狼心。”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以上三则均出自《史记 》
材料九:
赢政大帝的生命是多彩多姿的,充分显示他强烈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他面对的是包罗万象的庞大帝国,充满陌生的人民。是一种只向前看的心理状态,人们逐渐从周王朝那种崇古守旧的传统中脱颖而出,而以坚决的态度,发挥创造未来的倔强精神。赢政大帝正是这种主流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最勤劳的帝王之一,不分昼夜的为他的帝国服务。
——柏杨《中国人史纲》上第232页
[板书设计]
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
↓
秦崛起、强大←商鞅变法
↓
秦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最高统治者皇帝↘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地方实行郡县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舆论
↘军事上:修驰道、直道,筑长城,击匈奴,开边移民
[训练设计]
著名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曾经这样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请根据上述提供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2.为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归纳。
(因为秦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开创皇帝制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下设诸卿,由皇帝裁决一切军国大事。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由此揭开了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的序幕。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还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驰道,击匈奴修长城,统一思想等。所以秦统一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