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15《中外文化交流》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4.15《中外文化交流》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23 13: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十五课 中外文化交流
复兴高级中学 朱文波
[教学目标]
1.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渊源;知道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及其基本概况;知道东亚文化圈的概念及特征;知道唐朝与日、新罗的交往及其与日、新罗等国文化的互动融会。
2. 通过完成“读图学史”栏目的过程,初步掌握从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相关史料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及“论从史出”的理念;通过完成“练习与测评”栏目以及“东亚世界共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否由东亚世界的相关国家一起申报” 拓展课题的探讨,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3.认识到只有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及展,并相互吸收,以便造成在全球意识下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东亚文化圈
难点: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说明:
1. 唐朝中外文化交往的空前发展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盛世景象的突出表现之一,而本节内容阐述的丝绸之路的全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唐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内的主体地位,是凸现唐朝中外文化交往发展空前的有力证明,因此,这两个内容应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中往往只了解大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而极少认识到日本、新罗等国包括唐朝在内各国文化都是在主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注意保持本土特色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这一史实,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这一特征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通过这一难点的解决还可以凸显出一个人文理念: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并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从而为课后“探索与争鸣”的解决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指出: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中,中外文化交往空前发展:跨越国界的贸易远远超过了汉朝;与周边及远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跃上了一个新阶段。在此过程中,唐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不断汲取外来文化,又以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结合史料说明后世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
“蛮夷呼中国为唐”——北宋朱彧《萍州可谈》
“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凡海外诸国皆然”——《明史·真腊传》
2、讲授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唐丝绸之路全盛的概况。
3、完成“练习与测评1”。
4、组织讨论“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
5、讲授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6、讲授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7、讲授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特征。
8、完成“练习与测评2”。
9、组织学生讨论拓展性课题:“东亚世界共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否由东亚世界的相关国家一起申报”。
9、组织学生讨论拓展课题:“东亚世界共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否由东亚世界的相关国家一起申报?”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的全盛
东亚文化圈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是“2007中韩交流年”纪念标识。中韩交流年纪念标识图案系在中韩两国传统的祥云图案及韩国鼓纹饰旋转图案的造型基础上演绎而来,寓意中韩交流源远流长,双方携手共进,象征两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史实。
【答案】
(1)互遣使节,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
(2)新罗派留学生赴中国学习,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广泛吸收。
(3)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为太宗“十部乐”之一。
1、结合地图介绍:西域的概念;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概况;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名称由来。
2、结合“ 读图学识” 栏目引导学生了解唐朝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往东经过幽州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波斯湾可达中亚和西亚,也可向南到达天竺;往南可达天竺、今缅甸、越南。海路: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往南可达今越南、南洋群岛、斯里兰卡、天竺和波斯湾。
3、结合教材介绍唐朝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
4、指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与测评1: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通过过程2的讲述,学生能水到渠成的完成此题,既起到当堂巩固知识、突出重点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 的能力。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指出:(1)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使得唐朝丝绸之路交通更加安全畅通。(2)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视中国为“ 东方文化大本营”。(3)唐朝对外政策开明,对“ 远夷” 不歧视。 (4)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结合材料说明。
【材料】
“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鲁迅
1、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历史上唐朝与新罗交往的史实或两国现有文化中有哪些相互交融的元素。
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结合史料补充指出:(1)互遣使节,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补充材料一)(2)新罗派留学生赴中国学习,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皆为新罗广泛吸收。(补充材料二、三)(3)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为太宗“十部乐”之一。 【材料一】
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往于中朝之间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朝霞、金、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
【材料二】
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前后总计2000多。经归国留学生的传播,唐朝文化为新罗广泛吸取。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医学、天文、历法。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之尚书省,地方设州、郡、县、乡,与唐相似。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新罗使者带回茶种,朝鲜开始种茶。雕板印刷术传入新罗。唐玄宗认为“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
【材料三】
“新罗在各方面都深受唐朝的影响,以至于西方汉学家把新罗看作是唐朝的微型翻版。无独有偶,7世纪至8世纪的日本,也被看作是另一个唐朝的微型翻版。”
——樊树志《国史概要》
1、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历史上唐朝与日本交往的史实或两国现有文化中有哪些相互交融的元素。
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指出:(1)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交流学习。可介绍遣唐使代表、鉴真东渡等在交流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结合书本小字和相关史料介绍。)
【材料】
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
本环节内容学生较陌生,教师可在过程5、6的基础上总结指出:
1、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国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2、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2)新罗、日本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分。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与测评2:列举唐朝与朝鲜、日本交往的重要史实,分析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通过过程5、6、7的讲述,学生能水到渠成的完成此题,即能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 的能力,又能凸显出本课的一个人文理念: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并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
历史学科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读史以治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可能挖掘相关历史内容的现实指导意义。
传统的东亚世界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相互联结。鉴于文化与历史经历的“相互纠缠”, 对于诸如端午节、中秋节、中医(韩医)和太极拳、祭孔仪式等东亚世界共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学者认为比较好的方式,还是由东亚世界的相关国家以共同意志来一起申报联合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流传下来,本身就表示了人类对和谐、善良、和平、自由、宽容等价值的追求,将这些重要的文化符号由个别国家来申报,不仅会损害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还会在现实层面使有关国家间生出是非甚至产生隔阂。
因此,就“东亚世界共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否由东亚世界的相关国家一起申报?”可作为本课的拓展课题让学生讨论。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汉
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唐都长安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丝绸之路的全盛-唐朝
交往—唐朝与新罗、日本
汉字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概念—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
以中国文化为轴心
特征—多样统一、交相互动
的文化有机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