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6课 灿烂的文学艺术
虹口高级中学 王芙蓉
[教学目标]
1. 知道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坛地位;知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艺术;知道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技巧。理解大唐呈现灿烂文学艺术的原因所在。
2.通过对唐诗的阅读以及书画作品的欣赏,汲取相关信息,进而初步掌握解读文学艺术作品的角度与方法。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欣赏灿烂的文学艺术,体会文艺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认同大唐给后人与世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欣赏唐诗、书法和绘画作品。分析唐代呈现灿烂艺术的原因。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广泛流布的原因
说明:
1. 本课在本单元中属于最后一课,上承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内容,所以从上述四个角度分析唐文化灿烂的原因能起到复习和深化的作用,所以把原因分析作为重点。本课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诗歌、书法和绘画,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欣赏唐诗、书法和绘画作品,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也是本课重点。
2. 通过对唐代不同种类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领悟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普世价值和历史价值,知道为什么唐代的文学作品会流芳百世。学生对诗歌、书画尤其是后者相对比较陌生,要归纳其中的共性较有难度,所以作为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结合课前布置的搜集唐朝四位诗人的诗歌的作业。
(说明:因为课前布置过对唐诗的收集作业,学生对诗歌也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不拘泥于上述内容,回答的角度也可以多角度。对于文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出示材料并适当提醒。)
3. 设问并小结:为什么这些诗歌会流传到今天且久经千年而仍然充满生命力?
4. 对书法作品进行分析。
5. 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
(说明:书法绘画作品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缺少相应的鉴赏能力,教师要进行较多的提示,比如说画法、内涵,历史价值等方面)
6.对诗歌、书法、绘画的归纳
(说明: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不但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而且也同样蕴含着作者的审美观、价值观等反映人民心声的普世价值,把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找到共性的因素,从而得出本节课的结论: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即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7. 设问:回顾第13、14、15课,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唐代呈现灿烂艺术的原因。
(说明:因为是前几课内容的总结,所以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史料不再赘述,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使学生对唐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再单纯的停留在表面,而是能从多方面分析唐代文化灿烂的原因。)
8.总结
[板书设计]
1、 诗歌:
[训练设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苏轼《东坡题跋》
材料二:它们(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
——李泽厚《美的历程》
(1)材料一中提到了历史上哪些文学艺术名家?
杜甫、韩愈、吴道子、颜真卿
(2)结合材料二和你自己的认识,你认为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① 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即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② 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③ 作品既体现了盛唐的磅礴气概,又加上了形式上的规范,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平民化和大众化。
(3)请你结合本课学习的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以2008年奥运会为题材,设计一幅或一篇文学艺术作品,体裁不限。
以欣赏一段“唐鼓”导入,并且设计问题“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对这段唐鼓都能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大唐鼓乐文化丰盛、博大和雄浑的气势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内涵,由此引出大唐灿烂的文学艺术。
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或者搜集到的唐诗回答问题:“为什么这些诗歌会流传到今天且久经千年而仍然充满生命力?用诗人的诗句加以说明。”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不必按照以下顺序,如若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材料并进行提示。比如:从语言学的角度,这些诗作语言简练而优美。以《静夜思》为例,语言押韵,读上上去琅琅上口。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同样可以《静夜思》为例,短短四句话,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以后凡是离开家乡的人,在思念家乡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想到这首诗。再如: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自我牺牲的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时时激励着后人。再以王维的《鹿柴》为例,王维的诗尤其在描写大自然中一霎那的纷纷动象时,是那样的清净和静寂,读后感觉心灵是恬淡自然的,少了很多喧嚣和烦躁,不同时代的人们无论职业如何,都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而王维的诗在这方面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从诗作的风格来看,以《早发白帝城》来看,李白的诗从风格上来看也是一种创新,包涵了李白的创新意识,风格是豪迈奔放的,又是清新飘逸的,尤其是李白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其写景与融情,浪漫与夸张,飘逸与豪放,皆达到至高境界。再以杜甫的《春望》为例,体现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杜甫的诗歌或气魄雄伟,或沉郁悲怆,语言锤炼凝重。 设问“为什么在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出与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的巨大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人生活的遭遇与生活的时代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则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现实的差异造成两人的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中唐的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他的诗反映现实生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举例:《卖炭翁》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人们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出发,或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或描写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或描写生民命运的多艰,或抚慰烦躁的心灵,使之回归自然,总之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激起了人民的共鸣,所以会世代相传并充满生命力。
诗歌尤其是现实主义诗歌,来源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尽管不属于第一手史料,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熟悉研究历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文学作品以它的普世价值,以它的美学价值,以它的历史价值而得以长存。
设问:唐代书法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回答:
唐代的书法作品与前代相比较,虽多取法前人,但逐渐从潇洒言美的模式中蜕化出来,自成一种秀键劲峭、法度森严的新颖风格,以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例。颜真卿的作品不但法度严整、方正威武,而且又能推陈出新、巧变古法。他既守法又变法,因此,得到后世代代肯定推崇,以颜真卿的《勤礼碑》《多宝塔碑》为例。草书的发展也能体现创新精神,以怀素的自叙帖为例。
书法作品更多的是以它的美学价值而流传于世的,比如说颜体给人以厚重劲健之美感,柳体给人以骨力遒健之美感。以颜真卿的《勤礼碑》《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为例。
书法作品也蕴含了书法家个人的一种品质,比如说稳重的、大气的、阳刚的。以颜真卿的《勤礼碑》《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为例。
草书,是对人的个性的张扬,都充满了时代气息,以怀素的自叙帖为例。
书法内容反映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
设问:绘画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回答:
唐代的绘画作品蕴含了唐人的创新精神,比如说吴道子,创造出一种笔墨圆润,富有粗细、浓淡等变化的线条,进一步提高了线条造型的表现力,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画法-----“白描”画法。唐代绘画不但将传统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峰,而且山水画与花鸟画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唐代绘画创新意识的表现。以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为例。
绘画作品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逼真之美,比如说“吴带当风”,这代表了某种艺术水平,以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为例。
绘画和书法、诗歌一样,也包含了绘画者个人的审美观念、创新意识等,以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为例。
人物画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比如:《步辇图》,这是一幅有重要价值的历史画卷,它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向唐朝求婚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真实地反映了汉藏两族友好亲密的关系。
设问:诗歌、书法、绘画?尽管是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但其中包括了很多共性,你认为有哪些共性?
回答:
(1)表现形式美,诗歌的语言美,书画作品的艺术美。
(2)内涵丰富:或描写、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或描写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或描写生民命运的多艰,或抚慰烦躁的心灵,或体现大气、稳重的品质,或表达对美的追求,或富含了作者的创新意识,总之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激起了人民的共鸣。
(3)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从社会现实出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了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会广泛流布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即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二是来源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以后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欣赏,在进行文艺创作时,也要开虑到这两个方面。当然,这可能只是我们今天的局部的也可能是比较肤浅的认识,大家通过以后的学习或者在某方面有所深造,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回答:
政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全国统一,政治清明。
经济: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经济发达,农工商业全面繁荣
民族关系:开明真诚,使边地各族慕风向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对外关系:对外开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唐代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成就了唐代灿烂的文学艺术,而唐代的文学艺术因为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普遍存在的历史价值而得以广泛的流传。唐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丰盛、博大、雄浑的气势,反映出唐人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宽广的文化胸怀。个人只有拥有了这样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宽广的文化胸怀,才能创作出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
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诗仙
杜甫------关怀国家命运和生民疾苦---诗圣
王维-----宁静恬淡,深邃幽远---诗佛
白居易-----长篇叙事,反映生命疾苦
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即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诗歌
政治稳定全国统一
经济发达农工商业全面繁荣
楷书-----欧阳询:秀健劲峭,法度森严
颜真卿:浑厚劲健,雄伟端庄
柳公权:用笔遒劲,骨利清健
草书-----颠张醉素
书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对外开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吴道子,“吴带当风”------画圣
阎立本:《步辇图》
绘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