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5.18《北宋中期的改革》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5.18《北宋中期的改革》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23 13: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南汇中学 潘海英
[教学目标]
1.知道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措施;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及历史地位。
2.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初步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通过学习,理解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对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学习体悟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改革要成功必须得到权力支持,改革的措施必须符合民意。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
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说明: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地主阶级为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前者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是局部改革;后者以理财为中心,是一场全面改革,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尽管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局势,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对北宋王朝统治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重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复杂:有变法触犯一部分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有神宗皇帝对改革的动摇;有王安石的用人不当;也有新法的立意与效果相悖,最终遭到老百姓的反对等。而学生在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局限于某些方面,不能做到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所以如何提供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PPT演示)提问: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和改革?这些调整和改革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些调整和改革加强了皇权,消除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员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出现三冗现象,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统治集团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2.问题探究
探究一:北宋中期为什么进行改革?(即改革的背景)(板书)先请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到第三段,然后回答。
教师指出:改革的背景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内忧外患”,即国家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宋初改革一方面消除分裂割据、军人乱政之隐患,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出示材料一、二、三(资料附录)
教师解释:官制的名实分离、机构的叠床架屋、人(官、兵)浮于事;宋朝实行募兵制度,养兵百万,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岁币,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再加上对西夏战事不利,内地饥民起事。
提问: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危机,统治集团有何应对的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以范仲淹为首的士大夫官员,以天下为己任,纷纷上书朝廷,呼吁改革。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拉开了北宋中期改革之序幕。(板书)(介绍范仲淹)庆历年间,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等人的建议,颁布一系列诏令,史称“庆历新政”。出示材料四 (资料附录)
提问:从上面十条中可以看出新政包括哪些方面内容?中心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政包括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和加强武备等多方面内容。)(板书)教师解释:改革以吏治整顿为中心,对磨勘(宋时文官三年升迁一次,武官五年升迁,称为“磨勘”。磨勘只问资历,不讲政绩,官员只要不出大错,就可以例行升迁)和恩荫(官僚子弟靠父兄任官的背景而做官,叫“恩荫”。凡皇帝生日、宫廷大礼乃至官员退休、死亡等,都可以为子孙及门客求得一官半职)制度进行改革。根据政绩为升迁的依据,可择优破格升迁,并严格考核办法,延长磨勘的年限。
提问:新政最终夭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庆历新政?
(参考答案:新政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反对。再加上宋夏和议和内乱平息,仁宗的态度变化,范仲淹等改革官员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遂废。)(板书)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是一次局部的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应当肯定其进步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为今后的改革开创了先例; 范仲淹敢于改革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氛,敢于限制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值得赞扬。庆历新政失败了,北宋社会的种种顽疾,不仅没有被治愈,反而越来越重。士大夫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继续奋进,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设想和方案。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提问: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变革天下之弊法”?(即背景)(板书)
(原因:庆历新政失败后,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依旧,财政危机严重,改革的呼声再起。)(板书)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指导变法的机构。(板书)第二年又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全面推行变法。介绍王安石。出示材料五(资料附录)
提问: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什么
参考答案:关键问题是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改革中心: 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决心,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科举新法等。(板书)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改革偏重于理财。
教师对改革的内容逐条进行解释,对于变法的成效,可引导学生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出示材料六、七、八(资料附录)
参考答案:成效:通过变法,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和开垦了不少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加,总之,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王安石急于求成,推行过急,利弊互见,遭到反对,最终变法归于失败。
探究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板书)
出示材料九、十、十一(资料附录)
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依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在讲述这些原因时,可引导学生从中总结一些认识,如:任何改革由于总要触犯一部分集团的利益,所以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特别是因为限制或削弱官僚贵族的利益,其难度之大,简直难于上青天;依靠皇帝或少数几个人进行改革, 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失败原因:(1)变法本身存在极大弊端,被贪官污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受到阻挠和破坏。
(3)神宗的动摇与去世。
(4)新法立意与效果相悖(青苗法立意很好,施行后的结果——民间怨声载道)。
(5)老百姓反对,失去民心。新法加重了广大劳苦人民的负担,使老百姓深受其害(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6)用人不当,使得许多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成为变法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人只不过是打着变法的幌子为自己谋求利益;在新法扰民害民的情况下,普通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新法产生敌视。
(7)在变法期间,北宋王朝遭到了两次极为严重的自然灾难;(这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两次罢相并严重动摇了改革派对变法的信心等
探究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即评价)(板书)
出示材料十二、十三、十四(资料附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进步性:(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古代中国公然打出理财口号,也有其进步意义;王安石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同样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变法理论完全不符的现象,如青苗法出现了抑配,变成了用超经济强制搜刮人民
探究四:反思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一下:改革假如要成功应当要具备哪些要素? 参考答案:(1)必须得到权力支持;(2) 改革的措施必须符合民意;(3)改革还须注意用人得当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北宋初年的立国政策分析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针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先是庆历新政企图用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现状,后是王安石用经济改革来摆脱危机,但由于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两次改革终归失败。此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重,最终被金所灭。
[资料附录]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效。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 《宋冗官冗费》
材料二:(皇祐七年)枢密院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视前所募兵寖多,自是稍加裁制,以为定额。
——《宋史﹒兵志一》
材料三: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
——《张载集﹒文集佚存﹒边议》
材料四: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推恩信,十曰重命令
——《答手诏条陈十事》范文正奏议卷上
材料五:“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
材料六:从熙宁三年至熙宁九年,各地兴修水利一万七百九十三处,受益农田三十六万多顷。……荆公所开水利,不可悉数,其大者曰浚黄河,清汴河。
——《宋会要辑稿》
材料七:均输、市易法“尽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
材料八:宋神宗下亲笔手诏,规定军士“五十以上愿为民者,听之”,将退伍年龄提早十年以上,“免为民者甚众,冗兵由是大省”。
——《长编》卷225熙宁四年七月,《宋史》卷194 《兵志》
材料九:中户以下,大抵乏食,采木实草根以延朝夕。若又如是数月,将如何哉?当此之际,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二
材料十: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十一: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 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材料十二: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材料十三:(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十四: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
——《神宗实录》
[板书设计]
背景: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序幕:《答手诏条陈十事》
内容: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加强武备等
失败原因:官僚集团反对、仁宗厌倦、改革派被排挤出朝廷
背景:三冗现象依旧,北宋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内容: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将兵法、科举新法等
失败原因:
历史地位(即评价):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 ,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材料二:王荆公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宋南迁)!
——宋人邵伯温《闻见录》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在《王荆公》
材料五:“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光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同时代的人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2.后人又是从怎样的立场出发评价王安石变法?
3.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同时代的司马光是从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品行、为人处世等方面去评价的;邵伯温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身上,属于政治偏见。
2.后人赵翼是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等角度去评价,是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是王安石变法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梁启超是站在维新派的立场上看待王安石变法,有一定合理性,但过分夸大了变法的作用,想借王安石变法为戊戌变法制造历史根据。邓光铭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评价王安石变法,比较客观公正。
3.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运动。王安石为克服北宋统治危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变法过程中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并且因为用人不当而导致失败,但影响是深远的。王安石作为改革家所具有的坚定不移,大无畏的改革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