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5.19《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5.19《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23 13: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宜川中学 尚家良
[教学目标]
1.知道辽、西夏、金、南宋建立,以及蒙古崛起、元朝建立的情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战与和的过程,归纳宋与辽和西夏议和的原因和意义;掌握南宋与金交战的史实,知道绍兴和议的原因;知道“榷场”的概况及其存在的意义。
2.通过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南宋、金、西夏形势图,了解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并对历史地图进行对比;初步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对澶渊之盟作出客观评价,理解长久和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通过学习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学会正确认识战争性质,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通过学习杨家将故事和岳飞抗金的内容,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坚持正义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澶渊之盟。
难点: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的交融。
说明:
宋太宗两次北上攻宋都告失败以后,宋对辽只能采取守势。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辽宋和好。和约以后宋辽之间的战争宣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使得北方经济得以发展,强调理解长久和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为本课重点。
通过学习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和各民族的战争,对民族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而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提问: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宣告宋朝统治集团自强自救的破产。燕云十六州被割弃,使得中原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那么,辽朝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获得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被割弃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板书)
(1)契丹国的建立(916年)(板书)
参考答案;916年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见资料附录一)教师:请大家继续阅读P10页“知识链接”加以思考。
参考答案:936年后堂节度使石敬瑭反叛自立,向契丹求救,事成后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给了契丹。燕云十六州被割弃,使得中原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 给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问题探究一:通过了解辽政权的建立,谈谈你对辽的“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政策的理解。
ppt显示“辽、北宋、西夏图”,教师小结:此政策系辽统治者根据境内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而创设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辽是一个建立时间比宋更早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加强政治统治和协调民族关系,辽在其管辖的地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治国政策。史称“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提问:那么,北宋与辽的关系如何?
(2)澶渊之盟(1005年)(板书)
A.宋太宗北伐(板书)
教师引导:宋朝初年,为了夺取燕云地区,宋太宗两次北上攻辽,都告失败。此后宋朝对辽只能处于守势,辽朝一再派兵南下,多次进攻宋境,胜多败少。北宋非但没有收复前期失地,连黄河以北地区也岌岌可危。
提问:在宋辽战争中北宋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由于北宋初年改革削弱的军队的战斗力;缺乏足够的骑兵。(见资料附录二)
B.辽宋和议(1005年)(板书)
教师引导: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宣告宋朝统治集团自强自救的破产。燕云十六州被割弃,使得中原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给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北方民族的兴起与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由于北宋初年改革削弱的军队的战斗力;宋太宗两次北上攻宋,都告失败。以后宋对辽只能采取守势。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纳岁币给辽。辽宋和好(见资料附录三)
3.问题探究二:你对澶渊之盟这一史实如何评介?
参考答案:“澶渊之盟”是北宋长期积贫积弱的典型表现,开了以金钱换和平的先例,造成北宋人民长期沉重的负担,影响了宋辽两个王朝地历史进程。和约以后宋辽之间的战争宣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使得北方经济得以发展。说明长久的和平能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应充分肯定。
(3)西夏与宋辽的和战(板书)
A.西夏的建立:(板书)
教师引导:(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
教师提问: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如何?
B.夏宋和议(板书)
教师引导:宋朝听说元昊称帝的消息后,宣布削夺元昊的官爵,并出赏格,能斩元昊首级来献者,任为节度使。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3年之内进行三次大战,宋军被打得大败。然而西夏军也没有打破一个州城,兵员伤亡不少,茶叶等日用品来源断绝,人民怨恨战争。元昊没有办法,只得和宋朝议和。1043年宋与夏也达成和议:北宋给西夏岁银7万多两、绢帛15万多匹、茶叶3万斤,西夏对宋称臣。
C.夏辽和议(板书)
教师引导:西夏在重创入侵辽军以后,迫使辽朝与西夏议和。这样形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提问:金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与两宋的关系如何?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板书)
1.金的建立(1115年)(板书)
教师引导:11世纪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完颜部完成了部落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仿照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定都会宁。(见资料附录四)
2.金灭辽(1125年) (板书)
教师引导:伴随着金的崛起,北宋君臣想借助金的力量收复燕云,1120年双方约定南北夹攻辽朝,灭辽后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把原来每年给辽的银、绢转交给金国,即海上之盟。金军出兵攻入长城,占领了辽的许多军事要地,而北宋攻辽军队却连吃败仗。1125年,金军俘虏辽朝皇帝,辽灭亡。
3.金灭北宋(1127年) (板书)
教师引导:在宋金联合攻辽的过程中,金的统治者看透了北宋的腐败无能。在灭辽以后,金军大举南下,1126年金军进入开封。1127年攻入开封的金军俘虏北宋徽宗、钦宗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问题探究三:北宋的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宋初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下降;宋朝缺乏大量骑兵;宋朝错误与金签订海上之盟,最后消除自己北方的屏障,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比辽更强大金面前。
1.南宋的建立(1127年)(板书)
教师引导:1127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后定都临安,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2.宋金“绍兴和议”(板书)
教师引导:南宋初年,南下的金军遭到各地宋军的抵抗,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败金军。无奈宋高宗执意求和,将岳飞等人诏回朝廷。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宋高宗向金称臣;宋金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因宋高宗年号绍兴,史称绍兴和议。插图《绍兴和议》此后宋金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3.“榷场”的设置(板书)
教师引导: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榷场由政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类型全由政府控制。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为北方地区,以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其到了积极的作用。
提问:蒙古族是怎样兴起的?与南宋关系如何?
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板书)
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年)(板书)教师引导: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2.蒙古西征 (板书)
教师引导:蒙古建国以后,成吉思汗及其他的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西征,灭掉西夏、金,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汗国。
提问:蒙古西征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客观上开辟了中西交通、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但蒙古军队所到之处焚毁城镇,屠杀百姓,使当地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3.元朝的建立(1271年)(板书)
教师引导: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采纳汉人建议,依据中原王朝体制,称帝建年号,1271年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问题探究四:辽在其管辖的地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政策; 阿骨打仿照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忽必烈采纳汉人建议,依据中原王朝体制,称帝建年号。少数民族采取汉制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先进,学习汉制,加强民族间的互相往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巩固统治。
1.元灭南宋(1279年)(板书)
教师引导:元朝建立以后,继续南下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
A.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有那些新特点?
参考答案:观察宋初疆域图,可见辽、西夏所控制的范围极大,他们已不再是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足以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少数民族政权。
B.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有那些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和平:宋辽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西夏与辽议和、宋金绍兴和议、榷场。
战争:北宋与辽的战争、金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靖康之变、金与南宋的战争:郾城会战和二次北伐、蒙古与西夏金的战争、蒙古与南宋的战争。这是文明交融的两种主要形式。
C.宋元时期 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宣告宋朝统治集团自强自救的破产,北宋逐步走向衰落。燕云十六州被割弃,使得中原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北宋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给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北方民族的兴起与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北宋,不得不采取议和的方式以求结束战争状态。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先进,学习汉制,加强民族间的互相往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巩固统治。
D.宋元时期 民族关系的新变化有什么影响?(教师小结)
参考答案:
宋时期我国总体格局是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在时战时和中碰撞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因议和而换取的相对和平时期,对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有利于民族融合。通过学习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通过学习民族战争, 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坚持正义的精神。
[资料附录]
材料一: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辽史·地理志》
材料二:“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辽史》
材料三: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四,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条注文
材料四:(金太祖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百,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金史》
[板书设计]
契丹国的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的建立
西夏与宋辽的和战 夏宋和议
夏辽和议
金的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的建立
宋金“绍兴和议”
榷场的设置
大蒙古国的建立
蒙古西征
元朝的建立
元灭南宋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方誓书说: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四,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条注文
材料二:对宋辽的盟约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订立盟约是宋王朝的屈辱,另一种认为订立盟约是宋王朝的“明智之举”。
问题:
1.综合上述材料,这种结束战争的方式称为什么?除此之外,在古代战争中还有哪些结束战争的方式?
2.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都有可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3.为什么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价?
参考答案:
1.媾和。战败国投降归附、灭国、远徙。
2.认为“盟约订立是宋王朝的 屈辱 ”的理由:“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认为“盟约订立是宋王朝的明智之举”的理由: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掌握的史料不同: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等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解释与评价。
宋太宗北伐
辽宋和议
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金与南宋的对峙
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