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复兴高级中学 徐宁
[教学目标]
1.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概况、主要商品及其影响。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养成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考古领域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动态研究进程,了解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过程,培养历史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引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海上丝绸之路。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为本课重点。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从政治、经济、自然等多角度全面分析和理解,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现在的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地区。我们来看一下司马千笔下汉代的江南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古代我国的经济重心长期位于北方地区,而南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
读罢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牧、宋代诗人林升的笔下,却是:
材料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材料三:“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材料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题临安邸》
材料五:(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宋书》
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黄河流域失去了占据二千年之久的重心地位而让位给南方?
材料一:从该表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信息?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西汉时,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人口;唐代,南方人口逐步增加,北方人口逐步减少,但仍多于北方;北宋时,南方人口多于南方。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北方人口南移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因的第一点。
(1)北方战祸多且持久、频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则相对安定。
提问:人口大量南移对南方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因的第二点。
(2)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南方统治者大多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4)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5)南宋军民坚持抵抗金军进一步南下,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6)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地和海外贸易)
补充: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
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交通运输及海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7)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的恶化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咸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新石器时代至汉 汉至宋元 宋元后
历时 2300年 1400年 800年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0.2米 2.3米 11.10米
平均每年上升量 0.0087厘米 0.164厘米 1.39厘米
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唐代 宋朝(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年数 289 317 91 276 268
水灾次数 16 63 16 66 62
平均几年一次 18 5 5.6 4.1 4.2
——材料二、三、四均出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问题: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哲学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
答案:
(1)进程:西汉以后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
(2)问题:生态环境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原因:落后的耕作方式(畲田)导致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
(3)认识: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自然惩罚。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思考:阅读课本P14~P15,归纳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有哪几方面?
1.农业大发展
(1)“苏湖熟,天下足”,粮食产量远远超过北方(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
(2)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棉花、茶叶),桑蚕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水稻、棉花、茶叶的种植在南方有了很大发展。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特别适宜于水稻种植。所以,北宋开始,从越南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得到推广,到南宋时,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苏州和湖州就是当时最著名的水稻产区。
2.手工业大发展
(1)丝织业:官办作坊与私人作坊(独立的“机户”)
(2)棉花种植扩张至江南(海南岛棉纺织工具)
(3)制瓷业: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北宋时的江西景德镇,制瓷技术和制瓷业已有很大发展,南宋时期已成为白瓷的主要产地,后发展为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瓷器的声誉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还越洋远销到朝鲜、日本和南海、印度洋北岸、非洲东海岸的许多国家,并由西亚商人转运到欧洲,深得欧洲人的喜爱,被欧洲人奉为珍品,其价值与黄金相符。据说,外国人就把景德镇的原名“昌南”的发音 “China”用来代表瓷器和中国。中国的英文名字由此诞生。这是“China”的一种由来。
(4)造船技术世界领先(东南沿海城市)
3.商贸大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1)海外贸易发达,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2)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番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番市”(用于番货交易)。
(3)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导入海上丝绸之路:马斯喀特圣火传递将成“海上丝绸之路”新里程碑
2008年4月14日,作为人类奥运理想的崇高使者,“祥云”火炬将历史性地抵达中东历史名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开始全球火炬传递第9站的活动。中国驻阿曼大使潘伟芳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奥运圣火在马斯喀特的传递将成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马斯喀特是阿曼苏丹国首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端,是阿拉伯半岛的“东大门”,也踞守着波斯湾的门户。潘伟芳大使说,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阿曼并不陌生,因为马斯喀特就是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东地区的起点:“中国同阿曼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关系,早在1500多年前,阿曼的水手就利用木质帆船远渡重洋,在海上漂流两年多时间,最后到达中国南部港口广州或泉州,这就是阿曼水手开辟的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也见证了两国人民古老的传统友谊。”8~9世纪时,阿曼已然成为中国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曾经四次到访阿曼。
思考: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具体表现?内容和影响?
兴起的原因:传统商路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南宋统治者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所以实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例如:商人如能招致外商,可授一定官职;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吏如能发展通商关系,也可以得到晋级的机会。)
具体表现:通商国约50余;东南沿海贸易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设有“番坊”与“番市”。
内容: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与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商品;“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名称由来。
内外影响:宋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绍兴末年,泉州、广州两市舶司每年收入达200万贯,约占当时南宋政府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也给通商国文明进程增添活力。
课外拓展:考古发现――中国“寻宝”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考古工作者正在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
丝路起始:打捞“南海Ⅰ号”
“南海Ⅰ号”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以来大多是依据文献资料,“南海Ⅰ号”文物将为之提供丰富的实物依据。在“南海Ⅰ号”前期探摸工作中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石制、木质、金属制品等生活用品。其中有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还发现了眼镜蛇骨骸,专家推测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专家由此判断,当时这艘古船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上。
“南海I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丝路中途:发掘“华光礁Ⅰ号”
南宋中期的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飘至华光礁北边搁浅后慢慢沉入海底。
800多年过去了,1998年,中国考古队员在渔民的带领下发现了这条沉船,并给它命名“华光礁Ⅰ号”。这艘古船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4米。
“‘华光礁Ⅰ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中国段才算完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2007年3月开始,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该船进行抢救性挖掘。据张威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中国对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探秘,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由近海推向远海。
“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证明了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路贸易的繁盛。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丝路终段:肯尼亚搜索沉船
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肯尼亚东南海岸的拉穆附近触礁沉没,船员们为了求生,爬上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至今,帕泰岛上还生活着可能是中国人后裔的非洲人。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碎片、甚至完整的精美瓷器被渔民们无意间打捞出水,这个传说似乎也渐渐变得真实起来。
经过专家鉴定,在这些瓷器中有一部分的确为郑和船队年代航海遗留的文物,也就是说,中国沉船在肯尼亚海域的确有存在的可能!这也揭开了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地考古的序幕。
于是,中国国家文物局与肯尼亚国家遗产部签署了一份水下考古协议,计划从2006年至2009年,用三年时间对肯尼亚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确认和全面发掘。这也是中非之间首个考古合作项目。
4.小结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为活跃的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宣告完成,集中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资料附录]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材料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材料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题临安邸》
材料五:(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宋书》
材料六: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七: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八: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九: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新石器时代至汉 汉至宋元 宋元后
历时 2300年 1400年 800年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0.2米 2.3米 11.10米
平均每年上升量 0.0087厘米 0.164厘米 1.39厘米
材料十: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唐代 宋朝(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年数 289 317 91 276 268
水灾次数 16 63 16 66 62
平均几年一次 18 5 5.6 4.1 4.2
——材料二、三、四均相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新石器时代至汉 汉至宋元 宋元后
历时 2300年 1400年 800年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0.2米 2.3米 11.10米
平均每年上升量 0.0087厘米 0.164厘米 1.39厘米
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唐代 宋朝(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年数 289 317 91 276 268
水灾次数 16 63 16 66 62
平均几年一次 18 5 5.6 4.1 4.2
——材料二、三、四均相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问题:
1. 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 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 运用哲学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进程:西汉以后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
2.问题:生态环境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原因:落后的耕作方式(畲田)导致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
3.认识: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自然惩罚。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