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虹口高级中学 向胜翔
[教学目标]
1.知道明王朝在其后期所遭遇的内忧与外患;知道后金的崛起;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概况;知道清军入关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知道由农民起义军余部与明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权对清军的抵抗。
2.通过对明末社会状况史料(练习与测评1)与补充资料的解读,学会分析明王朝所遭遇的内外压力,以及对王朝崩溃的原因进行归纳与分类;通过对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与清军入关后的各自策略比较以及联系与测评相关内容,学会思考清王朝统治政策的特点,理解面对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对政治行为的制约作用。
3.在中国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战都达到高潮的时代背景中去感受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对家天下之专制制度的批判与所蕴含的强烈民族责任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明末王朝困境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分类
难点:领会明亡、大顺军失败与清兴背后起着作用的同一中国历史格局
说明
1.归纳整理明末王朝困境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分类帮助学生领会多因在历史中的影响,并注意归因的开放性。
2. 理解明末王朝困境(相当一部分是专制统治所引发的弊端)——大顺起义军“追赃助饷”策略(起义军对旧官僚与士绅社会的清算行为)所激起汉族官僚与士绅阶层反抗——清王朝积极笼络汉族官僚士绅对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影响三者间的共同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基础,思考明末变局背后的不变因素。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时代在文化上的折射来导入教学课题:“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顾炎武历经了一个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这句话正反映了顾炎武对这个时代的感叹来引入明末这一历史时期。
2.解读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组织学生对造成危局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纳与分类
① 晚明政局的困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腐朽的专制制度、统治者的过度土地兼并、自然灾害(小冰期)的加剧、后金的崛起、党争、国内流动性货币(白银)不足等,课本35-36页“阅读明末社会状况,回答问题”提供了相关史实,同学们可以通过史实来归纳晚明困境产生的原因,对历史中的多因有所感悟。② 其中教师可以尝试增加党争、国内流动性货币(白银)不足、明末社会风气奢靡的材料,帮助同学们了解造成明末困境的原因,理解随着史料与新研究视角的出现解释因素也在增加。而关于自然灾害教材提供了北方的实录,教师可以提供南方的情况,帮助同学们了解这场小冰期灾害给当时社会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可以加深同学们理解对自然灾害与历史变革之间的联系(因为灾变与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在高中教材中首次涉及)。在分析多因的过程中教师花适当的时间介绍后金的崛起。③ 在同学们归纳相关因素的过程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对原因进行区分,什么是王朝自身问题,什么是外部问题;什么是老问题,什么可能是新问题;老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帮助同学们掌握分类准则与抽象。
3.简洁讲述明末农民起义历程
教师通过讲述介绍明末农民起义爆发背景、简要历程、口号与影响。通过强调孟森先生的史论帮助同学们了解农民起义与清军入侵双重压力对明王朝产生的致命影响。
4.讲授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组织同学们比较大顺政权与清王朝对待士绅的不同态度,思考在社会经济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政策选择的受制约性
① 教师介绍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的历史:公元1644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在中国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大顺军克北京,崇祯帝自缢,,吴三桂率部与清军在山海关合力克大顺军,顺势占领北京,建立起清王朝。② 为了让同学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加以把握教师可以采用顾诚先生《南明史》中的史料与史识——大顺政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顺政权委派的官员到任后几乎毫无例外地拘拿明朝官绅追赃助饷。在追赃过程中官绅们巧取豪夺所得的家赀难以保住,而且往往遭到刑拷,官绅体面扫地以尽。官绅地主的归附大顺政权,正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惜在政治上变节,把过去痛骂的“闯贼”李自成当作新的靠山。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失望了,明朝廷中央官员被录用的占少数,吸收的明朝官员所占比例很小,就整个官绅地主而言基本上处于被打击的地位。而对比清王朝在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停止大规模圈地,取消明末苛捐杂税,减轻赋役,崇尚孔子和儒家文化,可见虽在当时存在着民族矛盾,但汉化颇深的清王朝对中国社会的把握明显胜于大顺政权。在历史对比中同学们将再次感受政治措施对一个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适应,此处的史识也可迁移到练习与测评的第二题“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么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而发展变化。——马克思 恩格斯”。③ 教师简介南明政权。④ 对于顾炎武先生的名句“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教师希望能结合时代来进行讲授,此处之国为君主家天下之国,此处之天下是民族之天下,在明末社会阶级冲突与民族矛盾中先进的思想者有了民族利益与统治者利益的区分,然而深刻把握传统社会本质的清王朝统治者在这个逐鹿中原的时代并没有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而落败,在这悖论中又体现了历史的选择。
[资料附录]
资料一
崇祯13年 粮价顿贵,每担2.8两
崇祯14年 大旱,蝗,饿死者无算,米石5两
崇祯15年 大旱,民死道路无计,人相食
崇祯16年 大旱,虬江底下掘深井打水
(崇祯14 年) 三月至九月无雨, 江南大旱, 草木皆枯死。我地向来无蝗, 其年甚多,飞则蔽天, 止则盈野, 所到之处无物不光, 亦大异事也。是时闻四方流贼大乱, 我地戒严,百姓惊惶。年岁大荒, 冬, 道上饿者无算 种种惨状, 难以尽述。死者日在城门口数之,必以百计。西南北三门外义冢处, 皆掘大坎土坑, 周围筑墙, 土工每日用草索一扛三尸, 横拖竖抛, 不日填满。桥头路口, 遗弃小儿无数, 真所谓父子不相顾, 兄弟妻子离散, 余乃目击者也。
(崇祯15 年) 是年春, 民死道路、填沟壑者无算。大家小户俱吃豆麦, 面皆菜色。孟子谓民有饥色, 此言始信。 姚廷遴 :《历年记》
选自王家范:《明清史感知录(三)》历史教学问题2004.6
资料二
余生长青镇,独恨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者为耻。贫人负担之徒,妻多好饰,夜必饮酒,病则祷神,称贷而赛。 李乐《续见闻杂记》
选自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资料三
阿特韦尔认为,明朝政府的灭亡同当时白银进口的锐减有关系。白银的流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但也鼓励了商业投资和物价飞涨,使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趋于恶化。很多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螺旋型的通货膨胀引向更加依赖货币经济的扩张,但货币经济发展本身依赖大量白银进口以增加货币的供应。但从1610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进口白银大大减少,原因包括:美洲白银产量下降;1630年之前荷兰和英国对中国和西班牙航海的骚扰;1634-1635年西班牙国王的限制贸易政策;1639-1640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屠杀2万多名中国人的事件;荷兰封锁果阿和马六甲商道;日本德川幕府禁止日本人进行海外贸易。同时,中国国内明朝政府在1618-1636年为对付农民起义和满族入侵,将税收提高了7倍,投资人宁可将白银窖藏起来等待时机,由此造成流通中的白银大大减少和银贵钱贱,从而给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明王朝的灭亡并非仅仅因为这个时期白银进口的锐减,但白银减少必定加重了它的困难,动摇了它的稳定。
选自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教学问题 2005.2
资料四
甲申三月,刘芳亮部占领大名府,“布州县伪官,毒掠缙绅”。进占广平府之“次日,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之多寡,惨不可言”。高阳县令王瑞图到任后,“奉贼令逼索乡绅,名曰助饷”。灵寿县“伪令郭廉持符至灵寿,勒乡绅捐饷,恣为横暴”。肥县县令石传声下车伊始即“置乡绅于狱,比饷银”。临城县令段献珠履任后,“索饷银,毁坊扁,免荒税”。派往山东的大顺军将领郭升“以精贼数万略行齐鲁,张官置吏,四出赴任,旬日间遍于海岱。……奉其敕追掠缙绅,桁杨接踵,相望于道”。济南府“有户政府从事张琚者,谓之催饷司,拷掠宦家子,俾助饷。其被掠者以万历来科目为断,计三十余家。刑具夹桚外,有铁梨花、吕公绦、红绣鞋之名”。阳信县“夏四月,逆闯伪令搜罗邑绅子弟蠲赀助饷,各五百金,勒限追比”。邹平县令王世传上任后“阳言蠲赀租,刑逼乡官,渐及富户,谓之追饷”。 ——选自顾诚《南明史》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上图左侧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袁督师的手迹,右侧老太太是为袁督师守墓的佘家第十七代传人佘幼芝老婆婆,佘家世代守墓,历尽艰辛,迄今已近380年了,请问是什么精神让这一“普通”中国家庭世代为袁崇焕守护陵墓?袁崇焕是明臣,佘家世代守护袁督师之墓是否和顾炎武先生的名句“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所揭示出的史识相矛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