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5 14:40:51

文档简介










17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学习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 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通过朗读表现壶口瀑布雄壮的气势,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新课导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一起来领略黄河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环节二自主学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司长、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代表作品: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只求新去处》《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等。 2.文体知识《壶口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3.壶口简介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二、字词积累告诫(jiè) 弥漫(mí màn) 推推搡搡(sǎnɡ) 驰骋(chí chěnɡ) 漩涡(xuán) 寒噤(jìn) 雾霭(ǎi)折返迂回(yū) 汩汩(ɡǔ) 霎时 (shà)潺潺(chán) 怒不可遏(è)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寒噤:寒战。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两次。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是怎样的?雨季:声势浩大,水雾弥漫。枯水季节:气势磅礴、形态多样。3.作者由壶口瀑布产生了哪些联想?(1)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2)联想到柔和的水日夜不止,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3)联想到柔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4)联想到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则会愤怒无比。 4.这是黄河的特点,也是黄河的品质、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者赞美黄河精神实际上是在赞美什么?赞美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经艰难,挟而不服,遇强则抗,勇往直前。5.在文中圈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段、语句。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深层探究(一)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1.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铺垫。 4.请男同学们把第2段朗读一遍,读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品读第3、4、5段,感受黄河刚柔并济的特点。 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学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先独立思考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的特点。 2.作者第二次到壶口,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3.黄河和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呢?(1)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2)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像人的坚忍不拔的性格。 4.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语言赏析(一)品味亮点词语 1.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吸”,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笔墨。 2.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急慌慌”“匆匆”“不住地”,用“我”的瞬间系列感观衬托瀑布之险,回应了段首中心句。 3.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一连串的“跌”字,把瀑布的来势之猛、落差之大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感悟精彩句子 1.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外形之“厚重”。 2.“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3.“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探究写法1.手法多样,句式灵活。如在描写水流湍急之时,运用比喻,将水势比作千军万马,写出了水势的激流勇进,波涛汹涌。如在描写“脚下的石”时用反衬的手法,以石头形状的各异来反衬水势的浩大,冲击力强大。句式整齐灵活,如“更闹……”长短句结合,表现力更强。 2.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全文结构紧凑,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3.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全文读起来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环节四点拨归纳 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用形象可感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品质。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
教学板书 壶口瀑布
环节五拓展延伸 1.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请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 提示:长征,抗日战争: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 2.描写你熟悉的某一处自然景观,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有感情地向同学们介绍。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主要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进一步体验作者情感;最后通过诵读强化感悟,悟得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5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的脉络,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品味优美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研讨作者对各拉丹冬环境的描写技巧。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游记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各拉丹冬独特的环境。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那么长江的源头在哪里?今天,让我们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领略长江源头的魅力。
环节二自主学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文体知识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先游后记,亲见真闻。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3.介绍各拉丹冬各拉丹冬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会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脉属地槽皱褶,因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脉与青藏高原同时大幅度隆起。各拉丹冬雪峰为其组成部分。除主峰外,雪山共有6000米以上之山峰20座,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达20公里。冰雪覆盖面积几近600平方公里,大小现代冰川合计105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5800米;冰川末端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300米。二、字词积累黧黑(lí)   棱角(lénɡ)  砾石(lì) 敦实(dūn)虔诚(qián)  豁然(huò) 腈纶(jīnɡ) 演绎(yì) 蠕动(rú) 凄凉(qī) 懈怠(xiè dài) 蜿蜒(wān yán) 熠熠烁烁(yì) 接踵而至(zhǒnɡ)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懈怠:松懈懒惰。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3.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交代作者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并介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第三部分(7~13):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合作探究 深层探究1.这篇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描写了阳光下各拉丹东的壮美尊容,并交代了长江考察热和中外勇士的探险。结构上:引起下文。内容上:写各拉丹东的壮美尊容,为下文描写景物做铺垫。交代长江考察热和中外勇士的探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气息。 2.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奇美令人眩晕;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结合上下文内容,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虔诚”是指“我”来到各拉丹东的雪峰之下,期望通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换得云散天晴,能够一睹雪峰壮美的尊容;“愚蠢”是指各拉丹东作为男性之神,对“我”的虔诚不为所动,对“我”恭敬的跪拜大礼不为所动,显得幼稚可笑。 4.文中写“我”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及因拍照而受伤的经历有何作用? 说明观看各拉丹东壮美景色的艰难,更衬托出这里景色之壮美,对我们吸引力之大。 5.课文第四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写“我”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又引起下文天晴后对冰塔林壮观景象的描写。 6.“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藏北高原,不仅有各拉丹东如此神奇壮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水源。正是这万水之源的水一刻不停地流下山,汇成江流,横贯中国,才有了长江的汹涌澎湃,东流入海,沿途浇灌了广阔的土地,万千年来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语言赏析(一)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二)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冬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用“仙境”形容这冰的世界,喜爱赞美的情感溢于言表。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从想象的角度,表现出冰体之漂亮,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小结:本文用优美的语句,赞美各拉丹东的神奇壮美,景物描写中饱含着作者观景的独特情感。探究写法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环节四点拨归纳 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板书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交代时间、介绍概况介绍冰塔林景色 赞美自然伟力“我”受伤后的经历 长江及雪山久远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环节五拓展延伸 1.了解长江。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 380 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 2.请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根据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写一篇游记。提示:(1)可以写自己暑假里游览的一处风景名胜。(2)要选取重点景物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3.课外阅读《藏北游历》这部书。

教学反思

这一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尽管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游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同学们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对作者的了解甚少,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理解和领会还不够充分。










5











19 登勃朗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的游览经历。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2.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感受作者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游历,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阿尔卑斯山和它的主峰勃朗峰的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勃朗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颇为壮观。勃朗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登山运动胜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为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旅游中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游历勃朗峰后,是如何描绘勃朗峰的美景的。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演说家。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二、字词积累翌日(yì) 俯瞰(kàn) 皑皑白雪(ái) 巉峻(chán) 拾级(shè) 灼热(zhuó) 霓裳羽衣(ní chánɡ) 颠簸(bǒ) 打嗝(ɡé)翌日:次日。巉峻:险峻陡峭。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在文中标划出作者所经过的地点,理清作者游踪。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阿冉提——沙蒙尼旅馆。 3.再读课文,依照“上山——下山”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6):登勃朗峰沿途、峰顶的所见所感。第二部分(7~11):下山途中遇到的奇人奇事。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深层探究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路途中所见景物的段落。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第2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的感受。 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3)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第一处,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第二处,远观勃朗峰,“独踞苍穹”的“踞”形象地写出了其威严的特点;第三处,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第四处,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 2.作者为什么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3.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读第7~11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语言描写:“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的特点。 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的心理。 行车情景:“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 4.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花了大量篇幅写车夫,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前面详细描绘勃朗峰的美景,有助于读者对勃朗峰美景的感性认识和享受。但是,为了丰富文章的意蕴,作者在观景的同时运用小说的手法刻画了车夫的形象,这样使读者不仅领略勃朗峰的美景,而且零距离地感受这里的人美,起到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中心的作用。 5.本文的题目是《登勃朗峰》,但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记叙下山时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后半部分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赏析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从视角的角度描写山的高大。 2.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3.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 从色彩变幻的角度,表现了山景的变幻无穷、令人着迷的情态。 4.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作者抒发情感,感叹美景不常在的淡淡的忧伤。 探究写法1.层次分明,善于简笔勾勒。作者分别写了自己上山与下山的经历,各有侧重,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以整体的和谐感,层次分明;描述车夫之王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不加任何修饰,体现了简单的语言美。 2.抓住特征,细节展示充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抓住了山峰的陡峭挺拔,水流的湍急,天空的五彩斑斓,抓住了主要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修辞将景物的细节展示得淋漓尽致。 3.语言幽默,富有传奇色彩。文中描写了车夫之王的传奇怪异,叙述了奇人奇事,感受到了文章别样的幽默,带给读者感彩上的变化。
环节四点拨归纳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板书 绘山中奇景登勃朗峰 叙奇人奇事 赞美 喜悦 思人生哲理
环节五拓展延伸 1.马克·吐温名字的由来。 世界著名的讽刺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原名塞莫·郎荷恩·克列门斯。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门罗县一个地方法官的家庭。他的笔名,说来有段来历。 马克·吐温小时家贫,曾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领航员,立志“以船员终其身,愿死在机轮旁”,他饱览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为后来成为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轮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通常以12英尺水深较为安全。当水手们喊出“两倍6英尺水深——Mark Twain”时,处于高度警觉的掌舵手就有了安全感,可以放心驾驶了。这段生活留给他深刻印象。后来,塞莫向一家报社自荐担任记者后,开始写文章,频繁地发表文艺作品。当他要离开热爱的领航员工作时,感到无限的眷恋。为了纪念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他就选用了水手们常喊的“马克·吐温”这句话,作为发表文章的署名。这表明,他对“豪迈而艰苦的”掌舵职业的热爱。 2.用精美的语言介绍你游览过的一处景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有梯度,达到了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教师指引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的效果都很好。当然课堂上学生对作者的文风和作品的理解还不完全到位,课后还应对马克·吐温的作品作充分的阅读和理解。










5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丽江不同类别的美。 2.仔细阅读,学习以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来展现景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游记的特点。 2.深入了解课文,感受景物描写中饱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 作者以“一滴水”的视野组织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说到丽江我们都不陌生,丽江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阿来,去畅游丽江,领略丽江不同寻常的美。
环节二自主学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 2.背景链接 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作者曾经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3.关于丽江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二、字词积累驿道(yì) 苍劲(jìnɡ) 矗立(chù) 翡翠(fěi)徘徊(páihuái)?砚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眺望(tiào wàng) 硕大(shuò)苍劲:指(树木、诗文、字画、歌声等)苍老挺拔。眺望:指从高处远望。硕大:高大,肥大,巨大。矗立:高耸地立着。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玉龙雪山顶上——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的院子——金沙江。这些词语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安排的。 2.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交代一滴水的前身——一片雪。第二部分(2~14):写小水滴的旅行过程以及它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15、16):小水滴经过了丽江,奔向茫茫的大海,开始新的旅途。 3.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4.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深层探究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物?(1)在玉龙雪山顶望丽江坝、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跌落到黑暗的落水洞、黑龙潭边看到游人和自然景物、大水车上的眺望、玉河内的徘徊、在四方街看到的人文景观、看古城热闹而美丽的夜景、看丽江坝上空美丽的夜景。(2)重点写了:①黑龙潭边看到的游人及自然景物;②大水车上的眺望;③在四方街街道看到的人文景观。 2.文章的第8段有什么作用?过渡段。领起下文,同时与上文第4段相呼应,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旅行的重要地方。 3.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安排时间这一条线索的?既有大的时间概念:从古代到现在;又有具体的时间观:从白天到黄昏,再到第二天黎明时分。 5.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以游踪为顺序,写了“一滴水”从古到今,从高山到平原,从城外到城内所见到的景物。并有重点的表现了黑龙潭、大水车以及四方街上看到的景物。内容上体现出“一滴水”的沿途所见,且所写景物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6.文章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游记从“一滴水”的视角来表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和相关知识。运用拟人手法,行文生动活泼,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构思新颖。同时,作者以第一人称,以“一滴水”的旅行所见,其中既有古代纳西族建造四方街的介绍,又有现代人游览古城的画面;既有在玉龙雪山眺望丽江坝的远景,又有四方街上纳西族人生活的近景;既有远望雪山之景,又有平原近景。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从远景到近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丽江古城的美景,从而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认识。语言赏析品味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在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1.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作者写了在黑龙潭边远望玉龙雪山的景象,表达对玉龙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作者罗列出古城的景物,陶醉于古城与自然相映成趣的美中,字里行间流露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3.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作者被院子里平和、悠然的氛围所感染,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4.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选取古城夜景中最亮丽的地方,表达对古城夜景的赞美。 5.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作者运用奇特的想象,用富有丽江特色的景物比喻,表现夜景之美,表达迷醉之情,再次表达对丽江的赞美。探究写法1.语言优美,融情于景。作者在文中写景不乏优美语句,又饱含情感。如第10段写景句“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运用排比修辞,多方面介绍四方街的远景,表达了心中的向往之情。再如第14段“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运用了比喻,对远方来客进行真诚的赞颂。 2.线索清晰,借物抒情。文章以“小水滴”为线索,通过“雪花——冰川——小水滴——跌入、跃出落水洞——经玉河流入四方街——经中河流经丽江古城并流出古城进入金沙江”,完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历程。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 3.角度多样,视角独特。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环节四点拨归纳 环节四点拨归纳 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的特点,展现了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画,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板书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 一滴水来到丽江坝 一滴水的 一滴水奔流走过草甸、 丽江风情 漫长旅行 落水洞、黑龙潭 热爱向往 一滴水在四方街的漫游历程 一滴水奔流到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环节五拓展延伸 1.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1)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小水滴”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读来亲切感人。我们应学习这种写法,让自己的作文生动起来。 (2)景美人更美,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除了抓住景物的特征外,往往还需要关注人的活动,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借鉴。 2.假如你是一个丽江古城的导游,请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丽江古城其中的一处景致。

教学反思

这节课目标明确,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本文又是一篇如诗如画的游记,所以把这节课定位为欣赏丽江的美。八年级的学生通常会认为美就是自然风光美,往往忽视建筑的美和精神层面的美。其实关于丽江,我们在文章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美:美在玉龙雪山丽江坝的自然风光,美在东巴文字的古老历史,美在纳西族的多元文化特色,美在木府镇守云南边陲的忠君之情。因此在审美情趣上我们要对学生多一些培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