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文化大革命
(1)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中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2)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会后在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
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易错点】
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二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大会确立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作用: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创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依据: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一项政治制度
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人民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实践: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障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考点三 文化大革命
原因:
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左倾错误思想
民主与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现象越演越烈
表现
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
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工厂、学校的正常秩序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反对个人崇拜
考点四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措施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法国宪法》
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本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考点五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
提出背景
(1)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台湾与大陆处于敌对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回归
过程: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统一以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回归的日期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主权
意义:
标志中国国土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列强占领,中国人民血洗了百年的国耻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缓和:
(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的真正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大陆进行交流
对话: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发展
(1)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
(2)2008年,两岸直接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易错点】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相提并论,其属于二战遗留问题
考点一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主要意义是( )
A.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B.使人民当家做主建设社会主义
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织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具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主要意义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属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A选项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B选项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D选项排除。
2.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选项符合题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A选项排除。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不属于材料的影响,C选项排除。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成果( )
A.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答案】B
【解析】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执政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A;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正确;邓小平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排除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D。
4.2013年巴中区某乡村委员会经全体村民代表一致表决,同意罢免村主任职务,原因在于村主任能力弱,不能带领大家发财致富,同时还长期享受不应该享有的低保,有以权谋私行为。村委会的决定反映了( )
A.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B.基层领导干部腐化行为十分严重
C.公民的主权意识进一步提高 D.直接民主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基层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全体村民代表一致表决”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一个例证,不能反映基层领导干部腐化行为十分严重;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是主权意识;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村民代表表决决定,仍是间接民主,不是人人参与基层管理的直接民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5.“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由于长期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对于双方造成各种不便。……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材料摘自( )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答案】A
【解析】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故A正确;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材料没有涉及台湾回归问题,排除B;“一国两制”构想是80年代初提出的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1992年提出的“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6.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到:“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材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实现国家统一 B.坚持国共两党谈判为首要前提
C.坚持扩大两岸人民间的直接往来 D.坚持和平解决、同时不放弃武力
【答案】A
【解析】根据“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坚持一个中国、实现国家统一,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共两党谈判问题,也没有涉及两岸人民间的直接往来的问题,排除BC;材料信息没有提到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排除D。
1.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政协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曾说:“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
A.肯定了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作用
B.奠定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C.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人民普选的参议会与‘三三制’的民主政权,乃团结各个阶级共同抗日的最好的政治形式。战后更需要贯彻这种精神,团结各个阶级的人民,共同建设民主共和的新中国。”据此,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建设民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追求民主的具体体现
C.1954年对中国实现民主追求具有里程碑意义
D.大规模群众运动是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
4.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通过决议,接受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辞去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职务,聂荣臻、刘伯承等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的请求。这一决议( )
A.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度 B.有效解决了个人崇拜的问题
C.推进了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D.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5.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宪法修正案的出台( )
A.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
B.反映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
C.说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D.反映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
6.中共八大决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据此可知,这一决议( )
A.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方向 B.全面肯定新中国民主实践所取成就
C.确立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地位 D.重视借鉴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经验
7.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日子,学校团委举行了一次大型宣传活动,一共四个专题——“伟大理论”、“艰辛历程”、“伟大时刻”、“辉煌成就”。在“伟大理论”中最有可能出现(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8.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D.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9.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B.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D.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10.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了( )
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 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C.维护“一个中国”基本原则 D.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
1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三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以上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材料三中说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文化大革命
(1)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中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2)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会后在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
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易错点】
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二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大会确立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作用: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创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依据: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一项政治制度
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人民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实践: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障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考点三 文化大革命
原因:
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左倾错误思想
民主与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现象越演越烈
表现
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
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工厂、学校的正常秩序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反对个人崇拜
考点四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措施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法国宪法》
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本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考点五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
提出背景
(1)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台湾与大陆处于敌对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回归
过程: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统一以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回归的日期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主权
意义:
标志中国国土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列强占领,中国人民血洗了百年的国耻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缓和:
(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的真正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大陆进行交流。
对话: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发展
(1)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
(2)2008年,两岸直接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易错点】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相提并论,其属于二战遗留问题
考点一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主要意义是( )
A.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B.使人民当家做主建设社会主义
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织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具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主要意义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属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A选项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B选项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D选项排除。
2.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选项符合题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A选项排除。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不属于材料的影响,C选项排除。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成果( )
A.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答案】B
【解析】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执政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A;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正确;邓小平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排除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D。
4.2013年巴中区某乡村委员会经全体村民代表一致表决,同意罢免村主任职务,原因在于村主任能力弱,不能带领大家发财致富,同时还长期享受不应该享有的低保,有以权谋私行为。村委会的决定反映了( )
A.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B.基层领导干部腐化行为十分严重
C.公民的主权意识进一步提高D.直接民主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层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全体村民代表一致表决”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一个例证,不能反映基层领导干部腐化行为十分严重;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是主权意识;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村民代表表决决定,仍是间接民主,不是人人参与基层管理的直接民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5.“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由于长期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对于双方造成各种不便。……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材料摘自( )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一国两制”构想D.“九二共识”
【答案】A
【解析】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故A正确;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材料没有涉及台湾回归问题,排除B;“一国两制”构想是80年代初提出的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1992年提出的“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6.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到:“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材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实现国家统一 B.坚持国共两党谈判为首要前提
C.坚持扩大两岸人民间的直接往来D.坚持和平解决、同时不放弃武力
【答案】A
【解析】根据“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坚持一个中国、实现国家统一,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共两党谈判问题,也没有涉及两岸人民间的直接往来的问题,排除BC;材料信息没有提到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排除D。
1.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答案】A
【解析】结合题目和所学可知,毛泽东、周恩来在建国前夕邀请宋庆龄开会,而在建国前召开的讨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相关内容的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选A。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的召开时间是194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2.政协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曾说:“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
A.肯定了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作用
B.奠定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C.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代行的是全国人代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代会召开后,政协会议会以统一战线的方式继续存在,起到参政议政的作用,D项正确;A项是1954年全国人代会召开前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五一口号”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基础,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C。故选D。
3.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人民普选的参议会与‘三三制’的民主政权,乃团结各个阶级共同抗日的最好的政治形式。战后更需要贯彻这种精神,团结各个阶级的人民,共同建设民主共和的新中国。”据此,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建设民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追求民主的具体体现
C.1954年对中国实现民主追求具有里程碑意义
D.大规模群众运动是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人民普选的参议会与‘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是民主重要途径,并不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D错误,符合题意;“战后更需要贯彻这种精神”说明建立民主国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A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属于各个阶级和阶层参加的组织,属于材料中追求民主的具体体现,B正确;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新中国民主里程碑式体现,C正确。
4.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通过决议,接受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辞去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职务,聂荣臻、刘伯承等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的请求。这一决议( )
A.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度 B.有效解决了个人崇拜的问题
C.推进了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D.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答案】C
【解析】材料“198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推进了国家领导体制改革,故C项正确;AD项是1982年宪法的影响,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个人崇拜问题,故B项排除。
5.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宪法修正案的出台( )
A.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
B.反映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
C.说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D.反映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
【答案】A
【解析】由村料“允许私营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可知,新时期国家修订宪法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进行了保护,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涉及经济建设方针不是国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时间是1992年,不能涵盖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宪法修正案是涉及经济体制的修订,并不能说明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故D项错误。
6.中共八大决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据此可知,这一决议( )
A.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方向 B.全面肯定新中国民主实践所取成就
C.确立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地位 D.重视借鉴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经验
【答案】A
【解析】“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对于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制定完备的法律以及充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说明八大从法制、民主监督以及人民民权力等方面提出了民主法制建设任务,故A项正确;材料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方向,不是取得了成果,故B项错误;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地位确立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故C项错误;八大提出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借鉴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建设经验,故D项错误。
7.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日子,学校团委举行了一次大型宣传活动,一共四个专题——“伟大理论”、“艰辛历程”、“伟大时刻”、“辉煌成就”。在“伟大理论”中最有可能出现(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答案】D
【解析】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故选D。A、B两项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我国的外交原则,与香港回归无关,排除。
8.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D.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和资金迅速增加,这主要是1992年“九二共识”中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从而促进了海峡两岸的贸易的往来增加,C项正确;A项放弃表述错误,排除;台湾现在还存在着台独势力,B项表述绝对化;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
9.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B.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D.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3年海峡两岸仍然处于对峙状态,关系没有发生历史性变化,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一个中国和两种制度的内容,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两种制度的并存的设想,说明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说明我国对台政策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了( )
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 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C.维护“一个中国”基本原则 D.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
【答案】C
【解析】1958年解放军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政策,是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的,其根本目的是阻止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故C正确;当时解放军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攻取金门,故A错误;1958年美国并未封锁台湾海峡,而且这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错误;以打促和,两岸对话,其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一个中国”,故D错误。故选C。
1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三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以上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材料三中说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和积极作用、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及原因,以及“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依据所学知识,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其产生的共同作用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等方面来回答。
(2)依据材料中的“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分离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依据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的《望大陆》一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分离是与1946—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联系所学可知,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3)依据材料中“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三方面”指的是中国政府、香港地区和英国。根据材料中的“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等信息可以看出,实行“一国两制”是符合三方共同利益,有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