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校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一、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它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一面,也有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凸显。
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互联网治理、反恐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享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这种失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消除这种赤字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承受。而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而且全球治理又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因而,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全球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全球治理还存在一个“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
而这种浪潮又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失去了意义。其二,在国际层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大国作出更多努力,然而,个别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严重削弱了全球治理的功效。其三,少数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对外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那么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瘫痪的风险。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积极性和动力,而众多小国则缺乏应对能力。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就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最佳方案。
(李向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战后的全球治理,是由发达国家主导,适应当时客观条件而形成的,但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B.作为全球治理核心构件的国际规则具有非中性特征,是因为它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其不合理性。
C.受益不均或无法受益等“发展缺位”问题是导致当前出现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原因。
D.消除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填补“发展缺位”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提出了全球治理的难题,中间三段分述,末段总结上文,提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
B.第二自然段点明了全球治理的公共属性这一特征后,接着又指出了全球治理供给不足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举温室气体减排的例子,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
D.第四自然段挖掘了逆全球化浪潮 出现的主要根源,并分析了它给全球化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治理困难重重,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B.全球治理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提供者往往不能独享它带来的收益,积极性不够。
C.全球治理如果总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这不公平。
D.要想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必须大国小国一起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的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
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
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覆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
“没——没有!”
“大爷,”孩子颤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
“孩子……”我搂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虚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
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同时为行文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比喻等人物描写方法,既表现了“孩子”备受生活重压后的疲惫状态,也形象刻画了“孩子”面对命运打击时的不屈形象。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使情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另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5.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6分)
①沉默:
②漠然:
③终于:
6.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iLH泪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出《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出“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
“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
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出《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它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T具。
C.“大连光源”由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联合研制,是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合作的产物,其建成出光是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调研,科学目标不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自然段属于新闻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新闻内容。二、三两段则属于新闻正文部分。
B.材料三前两段指出“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C.三则材料因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D.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
9.对“大连光源”的三则报道,各自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
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②,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
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祜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祜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祜传》,有删节)
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于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选出《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
[注]①薏苡:一种草本植物。②檐石:指一担粮食,言粮少。③啬夫:农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B.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C.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D.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T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写作。
B.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饯行。文中指吴季英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在路边给他设宴饯行。
C.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后汉书》,前四史之一。前四史分别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祐沉稳而有远见。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时,曾以马援因带回一车交趾的薏米而被人告发的史实,劝谏父亲停止写经书。
B.吴祐清贫自立,富有节操。父亲去世后,他拒绝了别人接济,边放猪边吟诵经书;面对别人的质问,他坚守志节并不改变。
C.吴祐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任胶东侯相时,遇到百姓打官司,他总是先闭门出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D.吴祜性格刚直,不顾私情。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甘冒风险前去与之争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日:“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2)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宿毕侍御宅
钱 起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心惟二仲①合,室乃一瓢空。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
[注]①指汉代羊仲、裘仲,是廉洁隐退之士。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毕侍御有古人之风,深为钱起敬重,因此二人交往较多,交情颇深。
B.清霜时节,钱起夜宿毕宅,二人因节操相同,因而一见面就彻夜长谈。
C.作者化用典故,将毕侍御比作羊仲、裘仲,表达了作者对毕侍御的赞美。
D.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5.“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追忆儿时与男主人公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野外探险具有极大的风险,仅有“人定胜天”和“大无畏”的精神显然不够,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
B.随着旅游转型升级,国人出游已经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游向文化主题为导向的文化深度游转变,并呈现jLI_l个性化特点。
C.航空发动机是为飞行器提供动力的机械,需要在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条件下T作,是力学在工程应用上逼近极限的一门技术。
D.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18.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④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爷拜寿的人多得让人____,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应接不暇
B.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数不胜数
C.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应接不暇
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数不胜数
19.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斑马与老虎的斑纹相近, , , : , , ,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①这种现象在昆虫世界里更为普遍②不知道谁抄袭谁③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④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⑤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⑥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
A.①⑤②③④⑥ B.⑤②①③⑥④
C.②⑤①③④⑥ D.①⑤②③⑥④
20.下面一则文稿在字形、逻辑、得体、格式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招聘启示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市招聘中学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各四名全职教师。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一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特别优秀者可高抬贵手。年薪人民币10 12万元左右。有意者,欢迎致电垂询,联系电话:18325430552。
201 9年元月5日
阳东市教育培训学校
21.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九百多年过去了,可生活中却还常常遇到以下现象:别人拍了一张漂亮的照片,我们往往脱口而出:“什么相机照的?”而当照片拍得并不成功时,我们却说:“什么手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出选角度,确定立意,出拟标题,出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宣城市八校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A.应为“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B.“是因为它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错,“主要由发展中国家主导制定”也有可能造成相同结果。I).三大难题并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才有。)
2.C(温室效应这一论据是为了说明“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3.A(“但主要是主观原凶造成的”无中生有。)
4.B(“比喻”不属于人物描写方法,而是修辞手法。)5.①沉默:表明妻子对是否需警告“小孩”犹豫不决。②漠然:表现了“我”因不明白声音变化原因而感到茫然。
③终于:表现了“我”对“孩子”的担忧、同情与见到“孩子”时的释然。(每点2分,共6分)
6.原凶:为“孩子”的细心、懂事而感动;为当初自己对“孩子”的误解而惭愧;为“孩子”经历丧母之痛而揪心。好处:①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将一个原本粗心急躁的“我”的性格的另一面——感情细腻而富有同情心展示了出来;②深化了小说主题。进一步弘扬了“体谅、包容、关爱”这一“爱”
的主题。③与开头“我”的不满形成对比,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
(每点1分,共6分)
7.I)(应为“缺乏充分调研,科学日标不够明确”。)
8.B(强加凶果。“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的原因是“不同类型专家成功合作”)9.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的构造及使用原理;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建成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科学家的密切合作。(每点2分,共6分)
10.C11.A(应为“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1 2.A(“告发”应改为“诬陷”。凶为告发的是马援带回一车明珠彩犀之类的珍宝。)
1 3.(1)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地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赋,征收;市,买;是,这样”各1分,句意2分。)
(2)等到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诬告他,认为他以前从南方运回来的,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及,等到;谮,诬陷;以为,认为”各1分,句意2分。)
14.D(实写应为“虚写”或“想象”。)
15.①视听结合。抓住“灯影”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寒冷。②以动衬静。残漏、雨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情景交融。通过凄清寒冷的环境,烘托出诗人与朋友即将分离的愁苦之情。④由内到外,脉络分明。灯影、残漏写室内,雨声写室外。(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1 6.(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1 7.I)(A.句式杂糅,删去“为基础”;B.成分残缺,“文化主题”前加“以”;C.搭配不当,“航空发动机”不是“技术”。)
1 8.C(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现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1 9.B20.(1)“招聘启示”改为“招聘启事” (2)“高抬贵手”改为“面议” (3)“10 12万元左有”改为“10 12万元”
(4)“致电”改为“来电” (5)“2019年元月5日”与“阳东市教育培训学校”调换位置。(每点1分,共5分)
21.①农历五月初五②起源(或:由来、来由)③别称④习俗⑤划龙舟(或挂菖蒲、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等其他端午节活动均可)⑥影响(或:价值)(每点1分,共6分)
22.[参考立意]①应全面地看问题。②应学以致用。③知易,但往往“行难”。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来刻经书,吴祜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权贵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容易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对待的。”吴恢于是就停止做这件事。
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接济。他常在家乡长垣水边放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低贱的事,即使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
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在路边给他设宴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人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暂且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
吴祐后来升为胶东的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有时亲自到乡里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地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催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秸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详细地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祜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孙性的父亲。
吴祐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没有采纳吴秸意见,并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祜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祐调任河间相,吴祐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田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起初,马援在交趾,常吃薏米,因薏米久服能轻身省欲,除瘴气。南方薏米果实大,马援想作为种子,回军时,载了一车。当时人们以为这是南方土产的奇珍异物,权贵们都观望着。马援当时受皇上宠信,所以没人敢报告朝廷。等到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诬告他,认为他以前从南方运回来的,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马武与于陵侯侯昱等都上奏报告当时的情况,皇上更加恼怒。马援妻子儿女们惶恐畏惧,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只买了城西的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宾客朋友也不敢去吊唁。马严与马援妻儿用草绳绑在一起,到朝廷请罪,皇帝拿出梁松的诬告书相示,才知马援获罪的原因。就上书诉冤,前后六次,辞意哀切,然后马援灵柩才得以运回祖坟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