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诗歌情境,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4.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这课要学习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位。教学《十五从军征》(一)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战争可以说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和平时期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那么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频繁的战争同样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花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
《十五从军征》(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大声朗读诗歌。
2.读准字音。
冢 窦 雉 舂 羹 饴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三)深入诵读,联想理解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中绝大部分的岁月。这位老兵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也充满悲伤。(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晴,发挥想象,听读这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们景象?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魂牵梦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的呢?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齐读)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发挥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四)内容小结,升华主题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有关战争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现在,你对战争有了什么认识?
4.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经历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五)布置作业背诵诗歌。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名句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雪的名句,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初读诗歌,解决字词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岑 参 散入 狐裘 锦衾 瀚 海
阑 干 羌 笛 风掣红旗
2.全班齐读。(三)二读诗歌,品雪赏情1.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岑参笔下的“雪”有什么特点。
岑参笔下的雪来得早(胡天八月即飞雪),来得急(忽如一夜春风来),下得大(千树万树梨花开),雪后特别寒冷(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雪急、大、寒2.对雪的描绘,你觉得哪一句最为精彩?为什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内容上,关键词“忽如”表示突然,说明大雪来得很急,也写出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惊奇惊喜的心态。
B.修辞上,运用了比喻。白雪和梨花一样,同为白色,这是形似;又把白雪覆盖枝头比作梨花压枝,表现出了“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状态,这是神似。比喻新颖传神,形神兼备。
C.情感和意境上,这一句诗意境壮美,充满了浪漫色彩。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像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体现了诗人乐观昂扬的精神。3.除去这一句写景极美,还有送别时的一句抒情也很美,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大家觉得是哪一句?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的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极为动人。其中的“空”字,既写出了别后空荡的场景,也写出了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此句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处。(四)再读诗歇,理解内容1.再次朗读诗歌。
2.通过反复朗读,总结:诗歌描写了什么景色和场景?抒发了什么感情?
通过描写西北边塞千姿百态、气象壮阔的雪景,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我们跟随着岑参走进了气象壮阔的冰雪世界,与他一起依依惜别了友人。课后,请回去搜集几句关于送别的诗句,增加自己的积累。(五)内容小结,布置作业再见!课件31张PPT。
诗词曲五首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提高写作能力。
3.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教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导入新课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提到唐代,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代呢?宋代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
走近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二)读题,提出疑问1.齐读课题。
2.提出疑问: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三)读词,了解大意1.自由朗读这首词。
2.借助注释翻译词句,了解大意。
3.翻译词句,其他人提出不足之处。(四)品词精讲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由景生情。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朝廷的不满和讽刺。(五)合作探究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只是引用曹操的话的前半句,后半句是“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同时,这句话也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有像孙权一样的领导者和奋发图强的朝廷的呼声。(六)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七)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辛弃疾,你还会想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试着写一写。教学《过零丁洋》(一)激情导入 翻开中国宋代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伟大人物,如苏轼、陆游、岳飞等,而文天祥也是其中有名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二)初读诗歌,读准节奏1.自由朗读诗歌。
2.范读。
3.朗读,读准节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全班齐读。(三)理解词句,把握全诗1.出示注解,理解词语的意思。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干戈:战争。干和戈是两种兵器。
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竹简为“汗青”。2.把握全诗意思。
思考:(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年轻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宋朝抗元战争经过几年后逐渐失败。 (3)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失去根基,即将覆灭;“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江西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5)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从而贏得了后世的尊崇!(四)品味名句,把握主题 思考:该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面上看,诗句毫无技巧,直抒胸臆,但这首诗最具震撼力的就是这两句。一个“照”字用得很自然,不着痕迹。“丹心”和“汗青”,二者相映衬,在色彩上自然构成和谐的反衬。全诗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一首《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深深地受到了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五)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教学《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唐代以诗闻名,宋代以词见长,而元代最有名的是曲。
《山坡羊?潼关怀古》(二)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
2.齐读。(三)研读理解,把握文意结合注释研读散曲,理解这首散曲的大意。
群山延绵起伏,就像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在咆哮怒吼,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十分险要。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伤感,那成千上万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都是百姓;无论是哪个王朝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四)品读赏析,把握主题1.把这首散曲划分为三层,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险要雄伟的地势。
第二层(中间4句),写由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都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后4句),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与表现手法?
运用了以动写静和拟人的手法。“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黄河水以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这两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3.作者为何“意踌躇”且“伤心”?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就受尽了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不论朝代“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5.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五)总结拓展,深化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