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15 20:10:54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自己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2.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
3.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观察“血液分层图”、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及显微镜下血细胞图,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
结合图观察,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在什么层位?
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
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并回答: (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
6.为什么红细胞呈红色? 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说明有什么功能?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红细胞的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他的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7. 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白细胞的计数远远超过正常值,身体可能有什么症状?说明有什么功能?
8.当人体受小伤时,血液会不会留个不停?血栓又是怎样形成的?说明有什么功能?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其中结缔组织具有营养等作用。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可以起到营养人体的作用,所以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由于血浆里含有大量水分,约90%,就象小河流水一样,随着水的流动,使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和结构都随水而动,血液成为一种可以流动的组织。
2.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
3.红细胞,顾名思义,呈红色,因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血红蛋白有在氧含量高时,与氧结合;氧含量低时,与氧分离的特性。正是因为血红蛋白的存在才赋予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
4.人在大量出汗时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成分?
5.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你认为贫血患者会表现出什么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6.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的影响?
7.一个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二大部分白细胞的寿命只有几天,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我们平时常说的“煤气中毒”,其实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侵入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流,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一氧化碳攻击性很强,空气中含 0.04% ~ 0.06% 或以上浓度很快进入血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占人体内所有的红细胞,紧紧抓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不放,使氧气无法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 300 倍。一氧化碳中毒后人体血液不能及时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充分的氧气,这时,血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大脑是最需要氧气的器官之一,一旦断绝氧气供应,由于体内的氧气只够消耗 10 分钟,很快造成人的昏迷并危及生命。贫血的实质不是血量少了,而是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了。贫血时一般有面色苍白、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等现象,这时由于血液运氧能力低下,身体缺氧所致。
2.白细胞在我们人体内的作用就跟白衣护士一样,杀灭病菌,起到保护和防御的作用。有人验血发现白细胞含量超过正常值,这说明有炎症。发炎是对抗细菌感染时死伤阵亡的白细胞。发炎的现象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的防御反应,这多数都是由于细菌入侵到组织里面,而局部就起了炎症的反应,血管扩张,而且有由大量的白血球也驱赴局部加入战斗,血液的渗出物和多种的杀菌的抗体物质也奋起抵抗,形成多兵种的围歼战,如果我们的组织不会发炎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不设防的人,细菌就会很容易跑到血液里,从而导致败血症了,这是十分可怕的结果。
3.血小板的作用就是凝血,“血友病”,由于患者血浆中缺乏某种凝血因子,患者的血管破裂后,血液较正常人不易凝结,因而会流去更多的血。体表的伤口所引起的出血通常并不严重,而内出血则严重得多。内出血一般发生在关节、组织和肌肉内部。当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发生时,常常危及生命。
五、【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血液的组成是(  )
A.血浆、血小板     B.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血浆、血细胞     D.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水
2.下列哪一组中含有血浆中不应该有的物质 (? ?? )
A.水、酶、无机盐、血小板    B.维生素、葡萄糖、激素
C.氨基酸、二氧化碳、血浆蛋白  D.氧、尿素、磷脂
3.下列关于白细胞主要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人体起防御、保护作用    B.运输养料和氧气
C.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D.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4.当体表某处受伤轻微出血时,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血液成分是 ( )
A.血浆 B.白细胞 C.红细胞 D.血小板
5.动脉血呈红色,主要因为它含较多的 (?? ? )
A.红细胞? ?B.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C.养料??? D.二氧化碳
6.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7.下列细胞中能吞噬病菌的是 ?(??? )
A.红细胞????? B.脂肪细胞?? C.白细胞???? D.精细胞
8.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 D.血细胞和红细胞
9.许多人把贫血和低血压混为一谈,你知道吗?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低于正常值,低血压指的是血液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低于正常值,请你分析下面可能引起贫血的是( )
A.失血过多 B.剧烈运动 C.头晕心慌 D.感冒发烧
10.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加入抗凝剂,C、D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
(二)、非选择题:
1.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与血红蛋白的特性有关,血红蛋白是一种含______的蛋白质,呈______色。它的特性是: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_________,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_________。
2.下面右边是一滴血在显微镜视野中的示意图。已知正常人红细胞的含量为(4.2-5.0)×1012个/L,白细胞为(4-10)×109 个/L,白细胞个体一般较红细胞大。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是红细胞。某人经常精神不振,
容易疲劳,经血液化验,此人红细胞数目为
3×1012个/L。据此判断此人患有_______症。
这种病人应多吃一些含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丰富的食物。
(2)人体某处受伤感染时,[  ]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
聚集在感染处,吞噬病菌。男女之间的数量上差异最大的是[  ]__________;具有运输养料和废物功能的是[  ]___________;能够携带氧的是[  ]___________。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液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分类
形状
数量
细胞核
大小
功能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
(PLT)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的内容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另外,这种编排也为第五章的教学作铺垫。
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本章用三节分别介绍血液、血管和心脏,显得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
的、清晰的认识。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重点是识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以更好的来理解“血液循环”。?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过程与方法:?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解剖图及结合血液循环图理顺血液循环途径, 培养学生的图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自学能力:在学习心脏解剖结构及理顺血液循环途径时,均是以问题为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合作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4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5教学难点:?   (1)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问题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实现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血管如同四通八达的管道将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是大家是否想过血液流动的动力从何而来呢?(生:心脏)很好,是心脏,那么你了解心脏的内部结构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吗?(生摇头)那么你想知道吗?(生:想)好!那就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探索过程:
(一)心脏的内部结构
慧眼识图:学生结合课本第61页的心脏解剖图认识心脏的各结构名称
(同桌之间可相互指认),后找同学介绍右图中1-9的结构名称。
想一想:1. 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见心脏有何功能?
2. 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看看哪个腔壁最厚?
3. [10] 、[11]分别是何结构?有何作用?
(突出强调心脏瓣膜的位置和作用)
一起回忆心脏的结构:(重点问题反复练,使学生印象深刻,能够举一反三)
(二)心脏工作状态
同桌两人共同合作探究心脏的工作情况,力争做到看到心脏不同工作状态图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请问当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时,心脏处于什么状态呢?
2.只要人活着,心脏就不断地跳动。因此有人说: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
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3.请问左右心室是同时收缩还是交替收缩呢?
(及时反馈学生对于心脏工作状态的理解程度)
(三)血液循环途径
1.认识血液循环过程中经过的各结构名称。(强调肺部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2.分别理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分开认识两循环旨在化复杂为简单,利于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
3.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让学生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化抽象为直观,一目了然地展示出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4.解决实际问题:
(1)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来到医院挂上了吊瓶,我就纳闷了:“消炎药怎么从手上的血管到达牙龈的呢?”
(2)假如你是一个氧分子,请讲一讲你在人体的旅行过程吧!
(以不同的形式反复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真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在此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扩展知识
1.冠脉循环 2.心率和血压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向医学界发展,攻克疑难病症,造福人类。
阐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五)谈收获找疑惑
(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同时查缺补漏)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2.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难点
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方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 三种血管的课件
(3)每个实验组至少准备一条小鱼。
2.学生准备: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人体内物质运输有重要作用的血液的知识。那么,血液是如何流通全身的呢?体内的血管是否一样呢?你见没见过受伤失血的情况?请同学们预习课本P64的有关内容。
预习。
讲授新课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
三种血管
受伤失血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失血情况?我们体内的血管是否都一样?
有哪几种血管呢?现在我们做实验,先预习实验步骤。
下面照书上的实验步骤用小鱼做实验,注意分辨血管的种类和血流的情况。
巡回指导,并提问:怎样认识管径最小的血管?
这种血管叫什么?
据血流方向判断毛细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最终又汇入了什么血管?
播放课件(显示三种血管的不同特点)。
血管共有几种?
1什么是动脉?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静脉?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毛细血管?有什么特点?
因为伤及了不同的血管受伤失血的情况才各不相同。说明体内的血管是不一样的
预习实验步骤。
分组实验
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
毛细血管
认真观察,得出“由较粗的血管分支而来,又汇入较粗的血管”的结论。
观看课件。
有三种即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血液之所以能在体内不停地循环流动并完成物质运输的任务,与这些血管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血液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它为什么就能周而复始的循环呢?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巩固练习]
1.红细胞并排时,不能通过下列哪个管道(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2.下图中所示的血管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较粗的一端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动脉或静脉都有可能
3.人体手背上一条条“青筋”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4.静脉瓣的作用是( )
A保护静脉血管壁 B.防止血液倒流
C.加速血液的流动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三种血管: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血量的有关知识,对人体失血情况有正确的认识;能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了解成分输血,明确成分输血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增强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模拟A、B、AB、O型四种血型的血和模拟标准A型、B型血清。
3.制作模拟A、B、AB、O型血献血者牌,制作模拟A、B、AB、O型血受血者牌。
二)学生
1、上网查找“血型的发现”有关资料。
2.准备“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五、课时分配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探究学习内容
学生探究过程
教师引导活动
复习提问
(2分钟)
巩固已学知识
引入新课
(1分钟)
模拟凝集反应实验
(2分钟)
凝集反应演示课件
(2分钟)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回答: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其中血浆是运载血细胞和输送养料和废物,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有免疫作用,血小板有凝血和止血作用。

思考回答:
输血(输同型血)。
方案一:防止输血时发生凝集反应。
方案二:思考回答:
动物和人血液成分不同,人与人血液成分(血型)间往往有差别,输血会发生凝集反应。
模拟实验:
模拟A型血与B型血混合发生凝集反应。(要同学们取一滴唐氏血和一滴李氏血于载玻片上混合,观察现象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
当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
同学们认真思考。
(等同学们学了本节内容后自己得出答案:唐氏和李氏的血型不同;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紧急情况下、在输血量少、速度慢时可可适当异型输血。)
各组同学跃跃欲试。
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按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顺序到讲台上来现场上网查找(或将查阅结果打印展示或A盘展示。有条件的学校全体同学可在课堂直接上网查找),并进行对抗答辩赛,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最好。
要求:在一个组展示结果的同时,其他三个组认真观看思考,且每一组要提出1—2个问题,展示组要回答其他三级同学提出的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血液,请同学们回顾思考: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血液的成分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人因某种原因大量失血该怎么办?
方案一:若同学们回答的是输同型血,就直接进入:为什么要输同型血?
方案二:17世纪时,医生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的血管,来抢救大出血的病人,但是不成功。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入人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能够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会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这是为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凝集反应课件,提问:什么叫凝集反应?
唐氏跟李氏的血为什么会发生凝集反应?若唐氏需要输血应该怎样输血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问题。
教师首先检查课前布置的作业,并按要求展示。
若同学们在再三启发的情况下仍不提问,则将对抗答辩赛改为必答题,教师问,学生答。
方案一
对抗答辩赛
(20或15分钟)
方案二
观察与思考,必答题
血型的发现、ABO血型的种类。
(3分钟)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课件展示。
(3分钟)
输血与血型、同型输血。
(3分钟)
化验血型演示课件
(1分钟)
模拟血型化验实验
(5分钟)
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人体血量、失血量与人的健康关系课件展示
(2分钟)
血量与血型、无偿献血。
(3分钟)
模拟输血游戏
(3分钟)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强化学生记忆。
讲解输“全血”。
(1分钟)
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的关系。
(3分钟)
通过分组查阅、汇报与答辩,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1、“血型的发现”
方案一:第一组展示内容,第二、三、四组提问,第一组回答;方案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同)


1:谁最先发现了血型?
兰德斯坦纳。
2:兰德斯坦纳是怎样发现的?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会发生凝集反应)。
3:兰德斯坦纳将人的血型分为几类?
A型、B型、AB型、O型四类。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2、“输血常识”


1: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输同型血。
2:一个A型血的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接受什么血型人的血?可以输血给什么血型的人?
O型;AB型。
3: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血液中的什么物质可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血液中的血浆。
4:输血时为什么要先检查血型?
看血型是否相同,防止血液凝集。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学生根据课件展示要求进行实验,并报告实验结果。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1998年。
3、“献血常识”


1:献血有损健康吗?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2: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
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也为了自己和家人,大家奉献一份爱心。
3:无偿献血者有哪些权利?
在本人需要输血时可免费输入自己献血量3倍的血量,家人可免费输入自己献血量等量的血量。若献血超过100毫升,本人可终生赏受免费输血。
“献血者”:20位同学。分别以标A型、B型、AB型和O型字的牌表示,每种各5人。20块牌随机发放。
“受血者”:4位同学。分别以反面标A型、B型、AB型和O型字,正面标有“1、2、3、4”的牌表示。4位同学面朝全班同学,游戏开始前都以正面正对同学,反面对自己。
游戏开始,教师叫“2”,拿“2”牌的同学将牌的反面正对同学,能够给“2”献血的“献血者”都举牌。其他三位方法相同。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
4、“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血液制品主要包括哪些?
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别三大类。
2.举例说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白蛋白:大手术、创伤、器官移植、大面积烧伤等。
免疫球蛋白:病毒性传染病。
凝血因子类别:整形外科、血友病等。
方案一
组织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对于答案不完全的,教师给予补充。
方案二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人类ABO血型有四种类型,什么样的血型的人相互之间可以输血呢?
展示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课件。
通过课前上网和则才观察,同学们继续提问并回答问题。
输血时需要检查血型,怎样化验血型?
展示化验血型演示课件。
下面同学们亲手模拟血型化验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一个人在失血多少时才需要输血?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有多少?
展示人体血量、失血量与人健康的关系课件。
我国从哪一年起,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模拟输血游戏,要求如左所示。
教师组织,并检查能否输血。
如果把某一献血者的血浆和血细胞全部输入受血者的血管中,这种输血方式叫输“全血”。
这种方式在当今社会用得较少,现在的输血方式主要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输入血液中的某种成分,其中主要的是从血浆中提取的某种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血液制品”。
抢答赛
(6分钟)
通过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展示自我与团结协作,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学生按原第一、二、三、四组抢答,并分组记录得分情况,每题5分,答对一道题得5分,答错一道题扣5分,哪一组得分最多取胜。
教师将抢答题作成课件,逐一点击出题,并当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