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朝前期的强盛
复兴高级中学 冷 伟
[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地位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单元特征
1. 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对外的大一统,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历史特征。
内因:一是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二是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2. 综合性强(中国古代社会的纵向联系),对比性强(世界发生变化的横向对比)。
由于这一阶段的世界历史模块的学习是在中国古代史模块的后面,因此,在明清历史的教学中,应突出当时的世界背景。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认识,而且为下一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单元课程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明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统治(1368-1644)长达280年之久,这与朱元璋在开国初期确立的经济措施和政治政策密切相关。本课两目即从经济和政治来说明。面对元末长期战乱,社会经济衰落凋敝的状况,朱元璋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致力于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明王朝的坚实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为稳固统治,朱元璋大力强化皇权。其废宰相设内阁、建立厂卫等政治制度的建设,是自秦统一以来的皇权强化的极端发展;宣告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又是君主专制集权的极端体现。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明王朝自中期以后逐渐衰败,进入晚明更面临着积重难返,江河日下,内外交困的局势。本课从“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三方面进行阐述。“内”主要体现于统治者的朝政腐败以及大肆收刮,激化社会矛盾。“外”主要体现为满清的崛起与南下,威胁明朝统治。其结果,李自成起义推翻大明王朝;清军入关并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至此,历史进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清王朝的统治时期。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清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满清少数民族建立的长达270年的大一统的多民族的王朝。清朝前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被后人誉为“康乾盛世”。本课从皇权之盛、疆域之盛两方面予以凸显。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之盛的标志,雍正设置的军机处,至乾隆时期得到强化,这是皇权强化的一种极端形式。其主要特征在于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这在以往的各朝中确实是个先例,呈现皇权的空前加强。疆域之盛体现康、雍、乾三朝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使得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与发展,并为我国现行疆域和多民族的形成最终奠定了基础。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康乾盛世”不仅体现在皇权之盛、疆域之盛,而且凸显于经济繁盛和文化昌盛。本课从经济和文化两个层次予以阐述,使“康乾盛世”的内容更趋完整。社会经济的繁盛是盛世的基础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呈现出商品化发展的趋势,进而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繁荣。政权的稳固、疆域的巩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为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文化上重视大型图书整理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就是最好的明证。同时,大兴文字狱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万马齐喑”脱离世界潮流的严重后果。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本课从“朝贡贸易”和“民间海外贸易”突出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禁的特点。从“海禁到闭关”突出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的政策走向。总之,明清两朝在对外关系上呈现出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体趋势。这与明清两朝的专制皇权的加强,自然经济的顽固,思想文化的压抑,对外交往的收缩有关;同时也与欧美资本主义兴起,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有关。最终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在欧商来华贸易的同时,由传教士带入的异质文化和科学技术也相继流入中国。在“传教士来华”中,利玛窦是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先期在中国传教,而且入乡随俗,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结士大夫,成效显著。“西学的传入”一目,突出传教士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引起了明智之士的反思。西学东渐使中国了解欧洲的宗教、人文和科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层次
单元目标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包括知识内容及相应的学。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是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和评价依据。学按三个累积的层次分为知道、理解、运用。
“知道”用“A”表示,指在文字或表象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文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再认、回忆所学历史知识或辨别真伪、判断是非。
“理解”用“B”表示,指在概念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大致相同,但表述方式或文字不同的情况下,能通过思考完成任务,通常表现为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所学的内容,或作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用“C”表示,指在迁移和认知策略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及其复杂程度不同,但在难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能运用该知识或与其他所学知识一起,完成一定的新任务。
单元教学目标
1. 知道明清两朝的基本历史演进;理解明清两朝君主专制至于顶峰的统治特征;知道明清两朝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基本状况;知道早期西学东渐的基本概况;知道中外交流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实质影响;理解康乾盛世的历史地位。
观察图像,比较和分析实例的特点与实质;阅读文献,汲取信息和描绘情景;联系前后,探寻制度的延续性、发展性规律;通过实例,论证观点的正确与否;运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2. 基本懂得观察图像、文献阅读等是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以此获取历史信息和证据价值(清朝的疆域四至、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具体处理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朱元璋、康熙帝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的不同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全面性与特殊性(明清中央集权的特征,早期的西学东渐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在不同场合,以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式(明清海外贸易的实况论证)。
初步掌握或运用史料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表达思考和探究成果的方法(康乾盛世的评价)。
3.认同国力强盛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认识闭关锁国只能导致与世界先进地区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后果。
[单元教学建议]
1. 教学重点
本单元涉及明朝2课:明初建的特色(B)以及末期衰亡情况(B)、清朝2课:突出清初康乾盛世的状况(C)、明清对外关系2课:面对西学东渐,西殖东来的新情况,明清对外贸易(B)、对外交流(A)发生的变化。
其重点为:
(1)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皇权的强化与思想的控制
(3)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外收缩与西学东渐
(5)内部矛盾激化与面临外族入侵
(6)康乾盛世的地位及其认识
2. 内容解析
(1)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两个大统一的王朝,从1368年明朝建立至1911年清朝被推翻,前后统治长达550年之久。两朝的大一统显示了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这与皇权的强化、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安定有着直接的联系。大一统也促进了大拓疆,尤其是清王朝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现行疆域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掌握明清两朝大一统的历史特征,才能全面把握这一单元的历史脉络。
(2)皇权的强化与思想的控制
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与明清两朝极端强化皇权是分不开的。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和少数民族掌权的清王室非常清楚,为坐稳江山,巩固统治,必须大力加强皇权。于是,朱元璋废宰相设内阁、建厂卫;雍正创设军机处、乾隆强化军机处。结果,内阁和军机的大臣们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成为协助皇帝决策和辅佐皇帝总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皇帝集皇权、相权一身,独揽决策、行政大权,致使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于此同时,明清加强了思想的控制,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体现了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束缚和钳制,尤其是文字狱达到空前的程度。最终,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明清两朝的一大特征。
(3)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两朝是通过战争夺取的江山,战争也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稳固统治,两朝非常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明初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农耕以及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致明成祖时达到全盛。清初统治者为适应汉族农业经济的特点,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的措施,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明朝中后期以及“康乾盛世”,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商品集散地的出现、专业性商业城市的发展、货币的流通等比较凸显,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对外收缩与西学东渐
明清大一统所包含的一切,如政权的稳固、经济的繁荣、疆域的辽阔、文化的昌盛,归根到底属于农业社会的范畴,是落日的余晖。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面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纷至沓来,明清逐步采取了对外收缩的政策,一改唐宋时期的积极向外的开放政策。明朝官方是朝贡贸易,对民间是先海禁后开禁,丧失了东南沿海的贸易优势;清朝从海禁到闭关,完全让出了东南沿海至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贸易权。传教士的西学东渐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新的一幕,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也引起一些明智人士对中国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在交流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碰撞。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理解这一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
(5)内部矛盾激化与面临外族的入侵
明清两朝无不例外,在统治后期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明朝的“内”在于统治阶层的腐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明王朝;而“外”,正值关外满清的崛起,乘明朝灭亡之机入关,逐步建立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的“内”,也在于“康乾盛世”之后的统治腐朽,社会矛盾逐步激化。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外”部的欧洲经过工业革命后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销售市场,于是,自鸦片战争起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矛头直指老大腐朽的、不明世事的中国,并终于打开中国的门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6)“康乾盛世”的地位及其认识
“康乾盛世”是清王朝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强盛时期。确实,“盛世”体现在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但是,还必须看到“盛世”不可能掩盖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与此同时西欧社会却发生了资本主义兴起的质的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面对异质经济、异质文化,中国的传统经济和传统文化又该何去何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