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江苏课件(新人教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江苏课件(新人教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28 13: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叶钢老师制作课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材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有粮食209公 斤,钢0.29公斤。
材料:
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材料: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以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
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思考:
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
2、在建国初期(1949-195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面临严峻经济形势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的经济已
趋于全面崩溃。2、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
的基础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材料: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思考:1、材料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的什么问题?
2、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采取怎样的对策?你是如何理解的?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 4.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探究问题一:
1、对资本主义改造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为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界为什么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3、谈谈你的认识。4.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内容: 实质: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6年底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探究问题二:
1、1953-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进行哪些成功的
探索?又有哪些失误?
2、从中我们应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66------------71-----------73----------75----------76爆发周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恩来进行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全面系统纠正“文革”“左”倾错误全面整顿的实质:1.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任务A、同时进行 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 D、先工业化后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及时训练AC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4.1953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C、生产技术改造 D、生产方式的改造AB5.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
6.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BC7.造成1959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合同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8.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A、产品供销关系 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
C、产品分配关系 D、国民经济发展程度DB9.文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经济机构处于瘫痪   
B、国民经济严重滑坡
 C、经济取得一定的成就   
D、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被废除10.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 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
C 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 恢复全国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CB11.下面两幅漫画,反映了中国某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特征。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
B.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倾错误
C.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D.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A19.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开局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开局较好,中期有问题,后期纠正
D.开局有问题,中后期逐渐纠正
21.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2、阅读材料,思考:CD 河北周家庄人民公社自1958年诞生以来,一直坚持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的集体所有制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周家庄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3255元。从统计数据上显示,这个目前惟一存活(?)着的人民公社仍具有着一定的活力。 周家庄公社的经济活动,一切劳动计算都是以工分为标准,看大门的、修拖拉机的、开车的、甚至包括公社干部、队长的工资都要到年终按工分进行收入分配。周家庄对不同的工作进行了数百项细分,每项劳动的单位劳动量所得工分一目了然。每项工作所达到的要求也进行了具体规定。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
??? 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 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组建了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而后年产值突破16亿元。新华网消息:法新社18日发自中国南街村的一篇通讯开篇这样写道:村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听到歌颂中国已故领袖毛泽东的经典旋律:“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清晨的阳光下,人们骑着自行车拥向1993年为纪念毛主席诞辰而修建的“东方红”广场 …… “红色”的南街村的运作模式仍有很多的弊端。一是那里的人比较受压抑,不能凭自已的爱好而生活,比如统一的食品和食物,统一的住房,统一的装修,统一的家具,不管你是否愿意和喜爱,没有选择的余地。二是由于吃的是大锅饭,没有本事的人满足于安稳,不求进取,而有本事的人又没有什么发展和奔头。三是南街村的教育一味要求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使一些人产生了一些逆反心理。四是南街村虽然集体富裕,但个人毫无积蓄,集体的钱也只由少数人支配,用钱机会很少到一般群众中来,出个外,走个亲友,很不方便,一般群众只能在村里生存,好比一只鸟关在金笼子里,没有自由。五是听说本村群众遇到参观者问其情况,一般不许回答,怕回答不好影响声誉。六是支部书记王宏斌虽不太图利,但非常图名,从南街村树立的几块碑文和所有刻石,都是以王宏斌名字树的。从没有以南街村党支部的名义树名的。 思考:
1、材料中两村的发展模式为什么会继续存在?
2、你是如何看待上述经济现象的?跃进号角(宣传画)跃进产量高!.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时出现
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
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
全民大炼钢思考:
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 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归纳”大跃进”表现及危害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就是搞“一平二调” ,刮起了一股“共产风”,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
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