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3、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4、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5、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文章语言精美,含蓄蕴藉,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准备
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探究文章主体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感知文意;理解引文与正文的意义关联,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揣摩语言,体味其丰富的内涵,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你想得到吗,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
1、 作家及相关资料介绍
1、学生自主谈谈自己所收集的作者简介相关知识。
2、教师讲重点内容进行点评
3、学生识记重点内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主体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本文的叙事脉络。
⑴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⑵ 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3、学生筛选文中一些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 学生默读,悉心体会。
⑵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小组长记录总结。
⑶ 各组选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4、提问: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
学生思考,交流。
四、聚焦引文,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
1、学生齐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2、提问:“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3、提问: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学生思考,明确: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五、探究思考,体味标题的新颖独特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六、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义(学生自己找语句,提示以下句子)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4、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
6、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7、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8、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七、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