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考点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学习建议:
●本考点必须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和曲折发展。在新时期,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学习要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 月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正式确立:1954年 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进一步完善:1982年 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第一届“人大”:1954年9月 北京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新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②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国家
③原则: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④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政治核心 )
⑤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调动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则目的: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2、法律依据:“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共同纲领》
3、正式确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最终确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五大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政治协商制度无法实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2、后果:民主法治破坏殆尽,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3、教训: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五、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
1、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全面立法工作开始:1979年
3、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4、“依法治国”方略: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宪法》
5、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选举制度
学习拓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一律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要求,根本的保障;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人大”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1、经济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
2、阶级本质不同,前者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后者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3、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前者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活动,后者按三权分分立原则组织活动;
4、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前者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后者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思考练习:
1、问答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
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渐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选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持续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哪些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选择题
(1)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的出山与下列哪项制度相关联(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2008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次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关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初步建立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B.1949-1956年主要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C.它是统一战线的形式之一,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最早提出此方针时(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人大”职权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到一个新阶段
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坏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② ④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② ③ ④
(5)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出现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段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6)冯骥才《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好,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有利于农村社会治安稳定
D.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课件27张PPT。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7考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 月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正式确立:1954年
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进一步完善:1982年
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第一届“人大”:1954年9月 北京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新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②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国家
③原则: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④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政治核心 )
⑤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调动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则目的: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2、法律依据:“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
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共同纲领》
3、正式确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最终确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
区域自治法》5、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世纪50年代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965年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
团结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政治协商制度无法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2、后果:民主法治破坏殆尽
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3、教训: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必
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五、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1、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全面立法工作开始:1979年
3、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4、“依法治国”方略: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宪法》
5、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自治选举学习拓展: 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一律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三、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形成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是
历史的选择,现实的要求,根本的保障;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如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族特点和
文化传统;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四、“人大”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1、经济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
之上,后者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
2、阶级本质不同,前者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
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后者与资产
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
级专政;
3、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前者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
织活动,后者按三权分分立原则组织活动;
4、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前者实行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
心的地位,后者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思考练习:1、问答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
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渐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选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持续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报》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哪些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参考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探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成就:1979年开始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人大通过修
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
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创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扩大基层民主。
(4)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前提;民主
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是在曲
折中发展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必须相
适应;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言之
有理即可。2、选择题
(1)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的出山与下列哪项制度相关联(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B
(2)2008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次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关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初步建立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B.1949-1956年主要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C.它是统一战线的形式之一,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B
(3)“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最早提出此方针时(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人大”职权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到一个新阶段
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坏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② ④B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② ③ ④A(5)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出现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段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C
(6)冯骥才《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
(7)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好,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有利于农村社会治安稳定
D.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