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

文档属性

名称 《亲爱的爸爸妈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9 13: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2 领会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自读课文,弄清文章引文和正文的关系,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的目的。
4 不忘历史,把握今天,呼唤和平。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 的,选文以叙事类作品为主。通过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培养历史责任感。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融,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对历史的审视,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呼声: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文章引文和正文的关系,在整体把握中重点研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
学情分析:
文章没有正面描写大屠杀的残酷,却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现面对死亡而茫然无知的孩子的心理。正面描写残酷的文字学生容易理解,但要感受平淡语言背后的深意却不容易。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的能力不那么强,为了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可以让孩子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什么是大屠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对此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读过有关文章、资料,看过纪录片、电影、电视。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再现大屠杀的场面应该不困难。
学法指导
1.朗读法。文章语言精美,含蓄蕴藉,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
2.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并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引导。
学习准备
因课文较长,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还要搜集有关二战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而来的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样一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是灭绝人性的枪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预习成果展示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纳粹( ) 杀戮( ) 荒谬( ) 憧憬( )( ) 应邀( ) 赤裸裸( )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三)、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2 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沉重”而“美丽”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为全文的纲领。)
(四)、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1、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写天气吗?)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4、人,是健忘的。不计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五)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面对本民族曾经犯下的滔天罪孽,德国人(作家明赫白)和日本人有什么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中表现对当今世界的和平有什么启示?补充现实资料,日本右翼分子公然抹杀历史罪恶,篡改历史教科书的事实和小泉首相参拜靖国什社给世人的警示。)
(一忏悔狡辩,二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机。)
当堂检测
1、请根据原文填空。
① 风 。 雨 。天 。地 。
②历史 , ,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 、真实而 的画面。
③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 ;只有 ,只有 ,只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 、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反馈纠正
典型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悼( )念 蜿蜒( )( ) 屹( )立
恍惚( ) 荒谬( ) 憧憬( )( )
2.请根据拼音填汉字。
杀lù ( ) liáo( ) 绕 裤dōu( ) 盟shì( )
3请根据原文填空。
① 风 。 雨 。天 。地 。
②历史 , ,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 、真实而 的画面。
③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 ;只有 ,只有 ,只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二)阅读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 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5.“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
7.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8.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参考答案:
一、1.dào wān yǎn yì hū miù chōnɡ jǐnɡ
2.戮 缭 兜 誓
3.①凄 苦 昏 暗 ②现实 美丽 荒谬 ③愤怒 悲哀 记忆 警告
二、5.用四个独词句加重天气给人的凝重感,衬托人物凭吊遇难者的沉痛心情和感受,也再现纳粹屠杀无辜人民的悲惨场景。
6.强调纳粹极端残忍,极端野蛮的要灭绝种族的暴行,表现愤慨及对人民的同情。
7.幸存者在陵墓前回顾沧桑岁月所发出的感慨,表达对长眠地下的遇难伙伴们的深切怀念。
8.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竭力去维护和平安定。
学习资源链接
(一)、作者简介
聂华苓,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名华裔旅美作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到台湾。1967年聂华苓和美国诗人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著作达22种,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聂华苓在,美获得三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过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波兰政府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
(二)、感受战争的罪恶
推荐两幅画:
(1)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辩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作者待考)这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
(2)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
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从四处奔跑的情景,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
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
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
作者黄功吾是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当年只有22岁。
附注:据说当时驾驶飞机执行次此轰炸任务的美国士兵看到这张照片时,十分震惊与内疚!因为是他直接导致那个孩子的痛苦,这种心情一直压抑他20多年,最终在一次机会上他见到了照片中的女孩,那个女孩已经长大了!背负着良心谴责的士兵最终得到了那个女孩宽容的谅解,因为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三)、由日本作家的言论所联想到的……
  1、日本变味教科书悍然出笼:
日政府态度 放行
4月3日,是历史上值得留下一笔的日子。东京当地时间下午4时,日本政府最终宣布审查了一年的,2002年度开始使用的8种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全部获得通过。一直引起亚洲国家和人民关心和担心的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竟在其中
教科书审查通过后,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和官房长官分别发表谈话。文部科学大臣谈话称,鉴定工作是根据“学习指导纲领”和“邻国条款”慎重进行的。官房长官的谈话介绍了日本特殊的教科书审定制度,解释说鉴定通过的教科书对历史认识和历史观不应视之为等同于政府的观点。接着,他重复了1995年村山首相谈话的内容。
日本国起源 夸张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科书呢?看其内容便知一二。编撰者的指导思想倒也直截了当,书中第6页开宗明义:“历史不是科学”。意思是不要向编者讨什么科学态度,更无法苛求其什么科学学风。后来的鉴定意见指出,此话说明不足,与前后文关联不明确,难以理解,结果审定版本中将这一句删除了事。
对日本民族伟大之处的描述可以说是极尽能事,并称,把活生生的日本民族姿态通过雕刻、绘画等方式展现出来,具有世界性的表现力。它远远早于意大利,可以称作日本的巴罗克艺术。称大陆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四大文明是“沙漠与大河的文明”,而日本列岛早于四大发明,有着1万年以上的“森林与岩石清水文明”。
关于日本天皇与教育的关系,送审版本中写到:“1890年在议会召开之前,天皇发布了教育敕语,其主要内容是教育孝敬父母、在非常时期效忠国家、培养近代国家的国民精神,它在各学校被广泛采用,成为近代日本人的人格支柱。”其实,它是日本战前教育思想的代表,在战后早已寿终正寝。鉴定意见指出,如此表述,容易让人误解为教育敕语现在仍然有效和有影响力。审定版本中加上了“1945年战争结束之前在各学校被广泛采用”,仍旧保留了“它成为近代日本人的人格支柱”。因此,一些有识之士批判此书仍在宣传战前军国主义的教育思想。
野蛮的战争 美化
除以上思想内容的错误外,关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事实方面的记述,也是错误百出。关于中日甲午战争(日语称作“日清战争”),原稿中称它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鉴定意见指出,它容易使人误解为当时没有其他解决方案后,审定版本中只删除了“不可避免”4个字,也就得以通过。
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的一段,送审稿中称“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鉴定意见指出它容易引起误解后,审定版本改成了:日本政府认为,合并韩国对保护日本的安全和在满洲的权益是必要的,英、美、俄对此未持异议。这样,在1910年,日本在武力镇压韩国内反对派的条件下强行合并。可以看出,修改后虽然删除了合法吞并的外衣,但又在强调对朝鲜开发的“功劳”。
  审定教科书中宣传战争观的章节更令人吃惊。审定版本中称:在有核武器之前各国很容易诉诸战争。战争是外交的手段,是政治的延伸。失败的一方赔款割地,但不应该由全体国民承担道义责任。这就是这本教科书宣传的战争观和战争思想。
侵略我东北 歪曲
书中关于20世纪历史发展的动力一节中,主要介绍的是共产主义与法西斯的抬头。本来世人皆知,二战中由于邪恶侵略而失败的只有法西斯德国和日本,而日本教科书中却将斯大林和希特勒的照片并列,称“斯大林和希特勒相互学习了对方的做法”。
  书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行为的描述更是千奇百怪。关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记述原文如下:“日本在日俄战争胜利后从满洲排除了俄罗斯的统治并自发撤兵。在满洲南部的关东州日本接受了俄罗斯转让的南满洲铁路的经营权,并获得了中国的承认。日本的这一权益有条约作保证,由于日本的投资,那里的经济获得了发展。”其意思不仅日本的侵占是合法的,而且,日本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于鉴定意见指出,此种表述容易使人误解为日本的权益有平等条约作保证,所以修改后的书中简略为“由于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租借了满洲南部的关东州,并获得了俄罗斯转让的南满洲铁道的经营权”。对日本统治满洲后的状况描述为“满洲国以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但是实际上由于满洲国的实权归关东军控制,也爆发了抗日运动。
南京大屠杀 抹杀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如此简单:12月占领南京。原文括弧中附注一句“这时,由于日军行动民众死伤多数。称为南京事件”。
  在介绍远东国际法庭时又捎带一段:“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多数中国民众(南京事件)。但是对于这一事件的实际状况,由于资料有疑点,存在各种见解,至今仍在争论。”实际上采用了日本式的总体上承认、具体上否认的惯用伎俩。
  关于战争的总结中,教科书送审稿中称“由于日本开头战争的胜利,对东南亚,印度,进而鼓舞了非洲人民独立的勇气”。由于审查意见指出,没有资料证明日本战争对非洲的影响,审定版本中写成了“由于日本开头战争的胜利,对东南亚、印度等许多人鼓舞了独立的勇气”。虽然删除了根本不达界的非洲,但日本解放亚洲的战争论丝毫未改。
战争正义性 没有
关于战争的论述再次提出:“战争是一场悲剧,但是战争难于区分善恶。谁是正义、谁是非正义,这是不能够说清的。当国家与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政治难以解决时,战争是最终手段。只是当时的日本人没有选择对美军不战而败的道路。”审查意见指出,战争善恶论程度太高,不适应中学生理解。因此,审定版本中删除这一段,而附上了一封宣传战争的特工队员遗书,让学生自己总结理解。
  教科书中对杀人责任的推托也有歪招。在关于战争与现代的小栏目中写道,“在迄今历史上的战争中,没有哪个国家不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日本也不例外。”因此,“日军在进攻的地方对俘虏和平民也进行了不正当的杀害和虐待”。紧接着一段则充分写足了在中国东北60万日本人被苏联俘虏、残酷劳动中10%人员死亡。在原子弹受害中则写明了由于东京大空袭、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造成日本30万市民死伤。
各界的反响 怒斥
错误的历史教科书通过的消息传出后,在国际社会及日本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国驻日特命全权大使陈健在东京召开记者招待会,表明了中方对这一结果的强烈不满。
  同一天,韩国的“阻止日本历史教科书改恶运动”本部也发表声明严厉批驳了日本错误教科书的出台。声明指出,日本右翼编撰的此书歪曲历史认识,问题严重。日本政府无视历史原委,使这一美化侵略战争的危险教科书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责任重大。日本政府容忍这种教科书出台,就是逆亚洲和平、世界和平而动,属“第二次侵略行为”。
当天下午,日本21世纪儿童与教科书全国总部、日本出版工会联合会、日本战争责任资料中心、和平之舟、历史教育者协议会等12家民间团体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反对通过错误的历史教科书。12家团体的紧急呼吁书中指出,扶桑社出版的这本教科书夸大国际紧张局势,歪曲历史事实,美化战争,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防的义务,其目的是动员孩子们和国民参加今后的战争;这种错误的教科书在战后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出台,对21世纪日本的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呼吁书特别指出,为使这本教科书获得通过,日本政府、特别是执政党的政治家施加了巨大压力。许多出版社删除“随军慰安妇”和“侵略”字样也是迫于文部科学省、文部大臣和执政党政治家的压力。因此,呼吁书惊呼这样下去:“日本会重新走上国际孤立的错误道路”。12家团体一致呼吁充实和改善教科书,并呼吁全国各地拒绝订购这本错误的历史教科书。
             ──原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4月4日
  2、外交部就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表明立场:
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今天就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表明了中方立场。
有记者问,日本政府今天宣布,由于没有发现明显违背史实之处以及日本史学界存在不同说法,不能根据中方的要求对扶桑社教科书进行进一步修改,同时表示日本政府将继续坚持承认和反省侵略历史的立场,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章启月表示,中方对日本政府的决定极为遗憾并表示强烈不满,已向日方进行了严正交涉。她说,这本右翼势力编写的所谓教科书,旨在美化和否认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其谬误世人皆知。日本政府的决定显然是对右翼势力的袒护,也背离了自己迄今在历史问题上做出的表态,中方不能接受。
章启月指出,日方的这一做法,使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再次失信于亚洲各国人民,也不利于日本自身的国际形象。我们要求日方严肃认真地听取亚洲受害人民的呼声,采取实际行动,妥善处理教科书问题。
另据悉,今天上午,日方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通报了关于不对右翼教科书作进一步修改的决定。日方同时表示,这本教科书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观与政府立场并不一致,也不代表全体日本国民的观点。关于历史问题,日本政府已在1995年村山首相谈话和1998年《日中联合宣言》中表明了基本认识,即“日本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这一认识不会改变。
中国外交部官员指出,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中方注意到了日本政府关于历史问题的表态,但更看重日方的实际行动。
( 四)、德日两国对法西斯罪行反省的差异及启示
德日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战后两国的认罪态度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战后对两国法西斯组织的处罚程度、受害国对战败国的制约程度和两国的历史传统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日本是近现代史上侵略中国和亚洲最凶恶、最残暴的国家,我们要坚持用历史的、具体的、全面的观点评价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
欧洲是法西斯主义的滋生地。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的恶性发展曾导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世界战争,给人类带来空前严重的灾难。我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警惕新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亡灵。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日本民族。尽管由于军国主义史观的泛滥使日本严重的存在着军国主义复活的危机,但也应看到,日本社会的正义力量从未放弃过与右翼势力的斗争。
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德、日两国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差异。作为两个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一个是掩盖罪责,制造谎言;而另一个却能直面历史,正视自己民族的错误。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中日关系。战后日本的所作所为令中国及亚洲受过其侵略的国家的人民寒心和强烈愤慨。为有效地遏制右翼势力,必须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世界和平。
(五)课文扩读材料
致 命 的 母 爱
刘 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 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使用建议: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致命的母爱》是一幕无言的悲剧,它也将伟大的母爱放在了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这温馨的人间至情,可以与课文比较阅读,探究二者在主题、构思、组材上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