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MTV《江南美》,营造学习氛围。(PPT呈现)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
导入:读完这三段话,我有很多的疑惑: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推崇宋朝?宋朝吸引他们的究竟会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同走进宋朝,了解宋朝经济的发展。
(二)新课教授
一、稻花香里看江南——重心南移
出示任务:教师展示PPT呈现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 大约在北宋初年或更早,福建就引进了占城稻。这种稻耐旱涝,生长期短,生长力强,产量高,宋真宗曾派人从福建运了3万斗占城稻种分给江南农民种植,受到农民的欢迎。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6.6%
出示任务: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从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多角度思考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1.南方战乱少.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及工具。
小结:经济重心南移是两宋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传统文化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二、盛世繁华百业兴——经济兴盛
1.农业的发展
出示任务:学生阅读教材“农业的发展”一目,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炼概括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小组交流,初步掌握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小结:1. 水稻:南方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水稻优良品种;南方水稻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被推广到北方。
2. 棉花:北宋至南宋初,棉植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南宋后期推进到江淮、川蜀一带。
3. 茶树: 在南方得到普遍种植,产茶州县增加。
PPT呈现《耕获图》
教师设疑: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中的农民都在从事哪些劳动?
师生共同总结:耕地、插秧、灌溉、收割、脱粒、入仓……。
小结:这幅《耕获图》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宋代农民从耕作到从收获的情景。整个画面是一个地主庄园,许多短衣赤膊的人正紧张地劳作着,他们有人播种、插秧,有人收割、打场、舂米、入仓,还有人用龙骨车浇地和堆积稻草,都画得清清楚楚,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
PPT呈现各种作物的图片。
教师设疑:如果你是南方一农民,想要发家致富,你会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说明你的理由?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文字,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
师生共同总结:占城稻,耐旱涝,生长期短,生长力强,稻穗长。
小结:随着占城稻在南方的广泛种植,一句谚语也随之广为流传。
PPT呈现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教师设疑: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这说明此时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哪里了?
师生共同总结:苏州、湖州的粮食丰收了,可以满足整个天下的需要。这说明此时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小结: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的繁荣。下面我们主要从纺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来了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2.手工业的兴盛
出示任务:学生阅读教材“手工业的兴盛”一目,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手工业繁荣的表现。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北宋时,南方的纺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师生共同总结:
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发达地区有四川、江浙。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3.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4. 造船业:发达地区有广州、泉州、明州;水平高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指南针。
PPT呈现手工业兴盛的图片
教师设疑:宋代的瓷器美轮美奂,难分伯仲。但是有一个地方的瓷器却能一枝独秀,脱颖而出,甚至有着“瓷都”的美誉,这是哪里?
师生共同总结:景德镇。
PPT呈现景德镇瓷器,学生欣赏。
PPT呈现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图。
教师设疑:这是一艘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师生共同总结:这种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应在深海中航行。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宋代无论是制瓷业中心还是造船业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南方。
小结: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产品都留着自己用吗?下面我们去看看宋朝商业的发展情况。
3.商业贸易的繁荣
出示任务:关于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请同学们看书,概括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概括归纳回答。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那时候,黄河、长江以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师生共同总结:
1.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
2.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3.纸币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PPT呈现《清明上河图》局部
教师设疑: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当时的都城,北宋的都城是哪里?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封的商业情况如何?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反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小组交流,自由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封的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店铺林立、商贩走街串巷、商品众多……。
教师设疑:开封是著名的商业都市,但在宋代,竟有一座城市比它还要繁荣,这是哪座城市呢?
师生共同总结: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PPT呈现柳永《观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教师总结:作者开篇为我们指明了方位,在东南沿海这个地方,钱塘自古就很繁华,钱塘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定都后改称临安。通过柳永的《观海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到南宋时,国家的商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
小结:除了商业都市繁荣,宋代的海外贸易也非常的发达。
PPT呈现《宋代海外贸易》视频
出示任务:1、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2、中国海外贸易的范围是什么? 3、政府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反馈指导:观看视频,细心聆听,思考概括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1)广州、泉州。(2)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3)市舶司。
PPT呈现《宋代海外贸易图》
教师设疑:这里有发达的海外贸易,繁荣的商业城市,我想我也动心愿意生活在宋朝了。但是当我了解了宋朝四川地区的某些情况时,我又动摇了,我发现宋朝的货币太重了,我想去市场为同学们买一些纪念品,估计还没走到市场就累趴下了。怎样解决货币上的难题呢?
学生总结:发行纸币。
出示任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
反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文上标记,自由回答。
学生总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PPT呈现金属货币、北宋的交子。
教师设疑:(1)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2)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3)今天的商品交易除人民币外还有哪些新的支付方式?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
(1)轻巧,便于携带,便于流通。
(2)由国家统一发行,制作更精细,防伪措施更高超。
(3)刷卡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教师小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五代辽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随着各行业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所以在史书中就有了这样一段记载。
PPT呈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三、经济腾飞铸辉煌——以史为鉴
教师设疑: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江南的华丽转身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对照原因,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生共同总结:安定的社会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挥地域优势;坚持改革开放等。
课堂小结
经济重心南移是两宋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传统文化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更好的发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也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查找资料,了解关于“一带一路”实施的具体情况。如果现在你也参与到这项工程中,请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经济史内容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深入。我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看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然后探究原因,最后谈启示。这一节课下来,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对繁杂而又不熟悉的经济史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图文并茂。初一学生更多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因此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我使用了相对数量的图片辅助教学,如人口迁移图、宋代丝绸锦缎、瓷器、占城稻、棉花的推广种植,宋朝海上贸易、古钱币等,呈现给学生,并配有必要的介绍,在欣赏、观察同时深入理解,效果很好。
课件27张PPT。 “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 “强唐弱宋”——北宋灭亡时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铁骑逼得跳海。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窝囊的背影。“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 一、稻花香里看江南——重心南移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饥。 ——沈约《宋书》西汉南北朝唐朝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南宋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南方经济地位的发生了什么变化?江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二、盛世繁华百业兴——经济兴盛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兴盛3、商业贸易的繁荣农业发展表现①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引进越南占城稻一是"耐旱"。
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三是生长期短。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提高水稻产量。 由于宋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 ,天下足。②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品饮之雅上自皇帝,下至民众,举国皆崇,茶到此时,方成国饮。南宋: 江淮和川蜀一带③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耕田灌溉插秧收获舂(chōng) 米看图读史:
1.从上图正上方耕田环节开始顺时针观察此图,说说图中的人物在从事哪些劳动?
2.根据图画中插秧和收获同时进行的现象,说说宋朝江南水乡的水稻最少一年几熟?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纺车图》宋 王居正南宋棉毯“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手工业发展表现制瓷业 宋代的陶瓷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载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景德镇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钧窑鼓钉三足洗 2007年12月,按照“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南海一号”成功实现整体打捞,移入“水晶宫”。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遂宁赋》 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造船业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舟师还掌握了“牵星术”、深水探测技术,使用罗盘导航,指南针引路,并编制了海道图。这些都大大促成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3、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都市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局部——
东京(开封)《南宋皇城图》局部——
临安(杭州)商业都市:与前代相比有了哪些发展?唐都长安与南宋临安的对比材料: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南宋临安则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2)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海外贸易范围广,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在主要贸易港口,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交子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观察图标:这时期的经济发展南方兴盛还是北方兴盛呢?纺织中心制瓷中心苏湖粮仓商业中心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最终完成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北方南方北方南方北方南方魏晋南北朝
奠定南移基础唐中期
开始南移南宋
南移完成三、经济腾飞铸辉煌——以史为鉴【合作探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整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续保水分和抵御灾害的作用。
优越的自然环境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宋史·食货志》
读一读: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什么?引进优良的水稻品种;政策倾向,宋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水稻在北方也得到了推广。
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其主战场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相对安定。动乱使得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北宋末年“靖康之耻”,金兵乘机大规模南下,河南、山东等地的汉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宋末年,元军南侵,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避战乱,大量人口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劳动力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