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7 08:1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失败的原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和剧变原因,形成一定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战后期,苏联越过国界,进入东欧,这些东欧国家的人民热烈欢迎苏军的到来。二战后,东欧国家几乎都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推广到东欧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2、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⑴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⑵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⑶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这个条约取消了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他着手在苏联的政治、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2、改革措施:
经济领域:
他对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两年间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的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简了90多万名行政干部,把1.5万多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部分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调整。在农业方面,改革农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扩大农业企业制订计划的自主权,并以提高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订计划。为提高谷物和饲料的产量,还由国家投资并动员人们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北高加索等地区进行大面积垦荒,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
政治领域: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赫鲁晓夫严厉批评已故斯大林,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评价: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措施: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结果: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次于日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在这段时间里,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提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90%,拥有电冰箱的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10%的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评价: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从根本上说,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经济改革:采用经济管理方式,调整所有制结构,由于经济方面的改革仓促上马,没有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政治体制改革:
从1988年6月到1989年底,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方面。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把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倡议。1990年苏共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及二十八大,把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变成苏共的行动纲领。在党的奋斗目标上,宣布“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在政治体制方面,推行政治多元化(教师解释什么是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立。
苏共分裂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广大党员对形势的变化迷惑不解,相当多的人对政治冷漠和厌倦,不少人因失望而脱党、退党。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已经分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东欧剧变
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表现: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
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波兰、南斯拉夫、民主德国等国剧变的情况。
教师提问:比较一下四个国家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2)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妥协让步,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3)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
不同点:反对派夺权的方式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罗马尼亚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的。
波兰等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罗马尼亚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交替。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苏联解体
1、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过程:
①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3、影响: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地位等等。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因此改革失败了。这让我们认识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四)、课堂练习: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先提出改革的苏共领导人是( )
A、列宁 B、普京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1991年8月19日,一群强硬的保守派“软禁”了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试图夺取对苏联的控制权,结果失败。此后,控制了苏联局势的是( B )
A、戈尔巴乔夫 B、叶利钦C、赫鲁晓夫 D、斯大林
4、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了剧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不属于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D)
A、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D、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2、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东欧剧变
4、苏联解体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