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带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带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7 22: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1)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寻找新出路工作重心转移(即复习导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部分怎么做新工作的问题(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小部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城市国有企业改成、对外开发)。(2)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结合生本教学模式展开的,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评价及完善功能。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尝试活动,在知识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3.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教学定位分析:《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本课在本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文化大革命”,下启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中国正式以十一届三中会为起点,对“文化大革命”在思想路线上、政治路线上、组织路线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制定并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从而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会作为扭转中国时局的一个关节点,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起到标志性的作用。(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农村的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本课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4)本课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4. 学情分析
(1) 我校信都中学是一所非示范性高中,生源不是很理想,学生知识基础很薄弱,见识面比较窄,所以比较侧重于基础教授。(2)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心理特质是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明显,有激情易冲动,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新课导入 播放经过剪辑的30秒钟的《阿波罗11号登月》短视频。 教师:这是美国1969年实现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的短片,当时全球人通过广播播关注了这一人类盛事,但是我们中国人那时候做什么呢? 学生:正在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当中,对此盛事大部分中国人一无所知。 教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是封闭的,这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挫折,反观中国从50年代起进行的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发展的,20多年中的一些严重失误使我们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越来越大。请同学们出谋划策,中国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局面,走上正常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 学生:改革开放 教师:那么中国是什么时候做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决策的呢? 学生: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便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视频让美国的高科技成就之先进,与中国当时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之领会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步骤2:新课学习 工作重点的转移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工作重点的转移”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具体要求(1)提高生产力,改革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2)肯定权力下放的原则,解决党政企不分等问题。伟大决策改革开放2、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归纳:设计意图:因学生基础较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大部分没有预习,没有阅读过学习内容,故设计阅读填表,调动学生动起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提问学生什么是改革?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设计意图:理解改革的概念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小组自选出组长,在组长带领下结合教材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改革的内容,对“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能改革、怎么改革?”进行讨论,讨论后各组派出代表发表意见。 学生谈论发表后,教师进行归纳点评,对表现好的予以赞赏表演明确指出: 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内容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学习更深入的掌握农村改革的过程和实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在改革前后生活发生的变化(课前布置学生对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进行调查访问)。 设计意图: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感受发生在身边的历史,同时也更好的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及了解到改革的成就。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提出问题: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提示学生引导学生回答,解决问题。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一:“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二:“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最后教师归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过程、取得的成就。 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成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归纳小结使学生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城市的改革 1、幻灯片出示材料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教师: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 学生:存在的问题: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解决方案::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增强企业活力。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展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对外开发格局的形成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歌曲里为什么说一九七九年是一个春天 ?哪位老人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 又是指什么? 学生:因为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邓小平,指建立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放松上半节课的紧张和些许疲惫,轻松导入过渡到“对外开发格局的形成”这一节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从文艺歌曲中提取历史信息。2、引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学习对外开发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史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史料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史料三: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教师: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学生生思考: 原因:①历史的经验教训:……②世界形势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自力更生。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析来了解掌握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3、幻灯片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讲解对外开发格局形成的过程概括其特点?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1)、过程: ①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最大) 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③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特区 ④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 地(3)、特点: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点的能力及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 3、师:对外开放有何成效? 生展示他们实现小组合作搜集到的图片,图文并茂的证实了他们的结论。 意义: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步骤3:三、课堂小结:教师:问题: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学生讨论回答: 1、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2、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3、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设计意图:小结归纳本课的灵魂,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6.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立意:(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讨论、合作、探究。 (2)指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分析历史,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3)采用问题探究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做到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学构思: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概括、对比、分析等能力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学生在基础性环节(比如阅读教材完成填表)的学习上完成的比较好,但是归纳概括讲述环节时不尽如人意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学生基础知识较弱,概括表达能力欠缺,平时少这些方面的锻炼教师设计课堂的难度相对过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多些生本课程的设计,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多鼓励学生参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基础性学习。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深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