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②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
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③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④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
“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胱《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日:“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倾杯》词日:“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李贺《黄头郎>诗日:“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浦,送别之地。”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1期)
1.下列关于文章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就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和保障官员出行之责。
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此密集的交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
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B.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而《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C.“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B.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
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俄罗斯妈妈
[俄罗斯]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
“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
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一“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f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B.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5.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4分)
(三)实用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选段一: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选段二:
①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 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 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②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③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6.对选段一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
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睡着了”的意思是“永远地睡着了”——死亡。
C.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其离世的悲痛之情。
D.破折号表示强烈的转折,表达作者由于没有料到马克思的逝世这样突然,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剧变。
7.对选段二第②段文字的段意,概括最全面、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讲述了马克思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
B.表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尊敬。
C.论述了无产阶级与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D.具体展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8.“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2分)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不知老之将至(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流觞曲水,三月三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在消灾降福。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亦或有他用,《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4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3~14题。
蝶恋花
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注释】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王国维曾奔父丧归故里,本词写离别时的情景。
13.下列对本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蝶恋花”是词牌,全词共60字。
B.王国维,古代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著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等作品。其著作《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有“境界”乃词中胜境。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虚写,暗含抒情的意味。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用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E.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词。“人间第一耽离别”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意思相同,都指“沉迷”,本词告诫大家勿要沉陷在离别之情中不能自拔。
14.本词通篇透着无奈之情,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表现出哪几种无奈之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直接说明诗人嫉恶如仇,宁可死去,也不愿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 , 。
(3)《短歌行》中有一句话“ ,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4)《赤壁赋>中“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近些年以传奇、玄幻、仙侠等为故事题材,以人气偶像、华丽场景、炫目特效、lP改编等为外在标识的古装剧受到青少年尤其是“网生代”的大力追捧,据称仍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 地制作中。透过如此____的制播风潮,应该对时下古装剧做一些理性的反思。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电视剧亦然,( )。近年的古装剧数量庞大、风格各异、制作考究,有的服饰和道具花费天价,有的在摄影和构图上力争每帧画面都唯美养眼等等,主创团队于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的确 。然而,让观众获得视听愉悦之时可伴有“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振和精神荡涤的作品少之又少甚至空空如也。电视剧应成为 的大众文化,而非不求内涵的快餐文化。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有理有度的奇异想象、匠心独具的美术置景,都可作为艺术手段应用于创意和创作过程中,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紧锣密鼓 如蝇逐臭 可圈可点 潜移默化
B.呼之欲出 趋之若鹜 乏善可陈 润物无声
C.紧锣密鼓 趋之若鹜 可圈可点 润物无声
D.呼之欲出 如蝇逐臭 乏善可陈 潜移默化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但切不可因此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B.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让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语文(长郡股)第7页(共10页)
C.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D.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立意不明朗、不积极,必定称不上好作品。
B.好的作品,必定立意明朗、积极。
C.立意明朗、积极,才能称得上好作品。
D.不好的作品,必定立意不明朗、不积极。
19.下列交际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A.此事全仗先生玉成,日后定效衔结之报。
B.明天上午十时登门拜访,敬请赐见。
C.阔别十载,但您的照片我一直惠存。
D.获悉老师将来讲学,甚是翘首。学生恭迎台驾。
20.下面是中华“春节符号”征集活动中的一幅入选作品,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40个字。(2分)
四、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常出现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恭贺新春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祭奠先人有仪式,成人典礼有仪式,就连过生日对着蜡烛郑重地双手合十许下心愿,也可以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那么快,仪式应该去掉,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A(以偏概全,古代生产力低下是这两个意象产生的原因之一。)2.C(或然判断表述成肯定判断,文中为“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3.A(《别赋》中的文句,并没有引发对“长亭”这一意象的联想。)
4.B(A.还有看楼人安德烈的指路。C.“为那里的人修了一个小广场”错误,小广场不是德国战俘修建的。D.两人间的“敌对”关系表述错误,是由敌对到朋友,再到亲人的关系。)5.①从表现主题看,汉斯的悲惨境遇激起了巴甫洛夫娜的同情,表现了俄罗斯母亲和俄罗斯人民的广阔的胸怀。②汉斯是巴甫洛夫娜的陪衬人物,是从侧面间接表现巴甫洛夫娜,使俄罗斯妈妈形象更加丰满。③塑造汉斯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为巴甫洛夫娜对他的关爱提供依据,也为后来对他的思念等情节铺垫。(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
6.D(并没有巨大的转折和思想上的剧变。)7.C(注意本段的层次,先写敌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再写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8.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1分),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1分)。
9.D(①“致”即思想情趣之意。)10.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11. B(“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说法错误,作者否定庄子的生死观。从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知。)12.(1)这里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映衬、圈绕,(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得分点:“清流激湍”,清澈激荡的水流;“映带”,映衬、围绕;“流觞”,漂传酒杯;“次”,旁边,水边。)
(2)本来知道把生死看作一样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的说法是妄造的。(得分点:“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整体表述。)
13. AC(选对A给2分,选对C给3分,全对5分。B.王国维是近代学者;D.“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实写,其中暗含一些“理”的成分。本词中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一个“换尽”,一个“依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E.“耽”指沉溺、迷恋;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词人感叹人生漂浮无定.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14.①离别匆忙,想留而不得的无奈。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声越来越远,很快消失,再无痕迹。②人生无常,世事变幻难料的无奈。芳草有荣有枯,离别的车辙依旧随处可见,皆是人生无奈。③难以言说的无奈。人世间种种生离死别,有的不可说,有的说也无用,徒增感慨与悲伤。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分析:前四句表达了离别的无奈,“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无奈,“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表达了难以言说的无奈)
【参考译文】满地凝结着寒霜,似覆上一层白雪。人们站立在风中话别,路边的马对着残月不断嘶鸣。别时,《阳关》 -曲犹未唱完,游人就已经渐行渐远。咿轧的车声伴随着歌声哽咽。
春去秋来,路边的芳草已经枯黄。道路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没有变化。独自感叹人生的漂浮无定。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15.(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16.C(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非常逼真,泛指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第一处,是说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制作中,应使用“紧锣密鼓”。如蝇逐臭: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或一心追求钱财、女色等。
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含贬义。第二处,“如此……的制播风潮”中“如此”是指前面“仍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可见是说很多人都在做这件事,应使用“趋之若鹜”。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乏善可陈:表示一件事物没有什么优点可以提出来称道,第三处,是肯定主创团队在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应使用“可圈可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润物无声:指有大胸怀者,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第四处,是说电视剧对人的影响,是从“电视剧”的角度来说的,应使用“润物无声”。)
17. B(A.“屏蔽乃至弱化”语序不当,应为“弱化乃至屏蔽”;C.“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语序不当;D.“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把”
字句使用不当。)
18. A(括号前面说“电视剧亦然”,“亦然”意思是“也是这样”,故可知所选句子应与前面“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一句结构类似,内容相关,即先解释“意”对文的重要性,再说没有“意”只能称为“乌合”,即“不好的作品”。B项,“好的作品,必定立意明朗、积极”与前面句子的结构不一致,且是从“好”
的方面来说,不能体现“亦然”;C项,是从“好”的方面来说,不能体现“亦然”;D项,结构与前面不一致,且“必定”说法太绝对。故选A项。)
19.C(此题主要是主客的得体,惠存是用在希望别人保存。)
20.图画由蝙蝠、鲤鱼和春字组成灯笼。(1分)灯笼代表团圆美满,蝙蝠代表福气,鱼代表年年有余,春字由鞭炮和古钱币构成,代表辞旧迎新,恭喜发财。(1分)(答对三个要素,言之有理即可给满分)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