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辛亥革命》教案
一、内容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必要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盟会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中山装的设计者孙中山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
(1)兴起:指出兴中会成立地点,性质及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
教师问:这时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学生答)
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2)发展:请学生回答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总理,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鞑虏”指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就是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出与纲领的通俗话的解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的关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两者没有实质的差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高潮: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特别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人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以为可以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那变法失败以后,人们对清政府已经失去信心了。所以人们对这些革命是同情的)
(播放武昌起义的资料片),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教师问:武昌起义后,为什么各省纷纷响应,使的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呢?(学生答)。
清政府统治名存实亡,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共同的革命思想是三民主义。中华民民国的成立就是水到渠成了。(播放中华民国成立的录像资料)要求学生记住时间,总统,地点,提问:中华民国与以往历史上建立的王朝有什么区别啊?总结: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多媒体显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一系列措施并稍做分析,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结果:教师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谁窃取了?(学生答)
根据图片〈清帝宣布退位的诏书〉,〈孙中山乘车离开总统府〉,〈孙中山乘车离开总统府〉介绍袁世凯:
河南项城人,官僚世家出身。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乃决定弃文习武。投靠其叔父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次年, 朝鲜发生政变,随吴军开赴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驻汉城朝鲜防务。二十年,他见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甲午战争后,清廷酝酿编练新军,他抢先上书提出训练新军的方案,得到李鸿章和慈禧的亲信荣禄的推荐,编练新军。袁仿德国军队的编制,组成新建陆军,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小站练兵”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此前,他见维新运动高涨,曾参加维新团体“强学会”。此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正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光绪帝实行的新政。维新派潭嗣同又秘密见袁,要求他率新军入京,除旧党,帮助推行新政。袁当面应允,但随即向荣禄告密。不久,慈禧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袁得到慈禧的宠信,年底署理山东巡抚,率全部新军至济南,镇压义和团。三十四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他被罢官,回家养病。但由于他的部属仍掌握兵权,他随时都准备东山再起。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载沣被迫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革命党人和清廷之间左右逢源,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清帝退位,又以此为资本,于1912年 2月骗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封建地主军阀的代理人袁世凯窃取。
历史意义: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否达到。
教师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是什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反帝反封建)
五、反馈与小结:
袁世凯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代理人,其本人是封建地主军阀的代表。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六:练习与作业:
历史填图册,第八课
七、补充材料: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甲午战争后,清廷看到原来的湘军、淮军都已经不中用,决定编练新军。这个差使便落到了袁世凯(1859年—1916年)头上。袁世凯
字慰庭,河南项城人,官僚世家出身。光绪二年(1876年)和五年两次
乡试都名落孙山,乃决定弃文习武。七年,至登州(今山东蓬莱),投靠其叔父袁保中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次年,
朝鲜发生政变,随吴军开赴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受到直隶(约今
河北)总督李鸿章的赏识。十年,经李鸿章保举,在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二十年,他见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化装
逃出汉城,回到天津。甲午战争后,清廷酝酿编练新军,他抢先上书 朝中权贵,提出训练新军的方案,经多方钻营,得到李鸿章和慈禧的
亲信荣禄的推荐,于二十一年底被派至天津小站,接管“定武军”十个营,作为编练新军的基础。袁又增募两千人,仿德国军队的编制,
组成新建陆军,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小站练兵”奠定了他一生 事业的基础。为控制这支军队,他网罗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曹
锟、张勋等人作为他的亲信和爪牙。此前,他见维新运动高涨,曾参加维新团体“强学会”。二十四年,在光绪帝支持下,维新运动达到高潮,他派徐世昌到北京进行联络。此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正准
备发动政变,推翻光绪帝实行的新政。为同守旧派抗衡,光绪接受维新派的建议,召见袁并特赏候补侍郎。维新派潭嗣同又秘密见袁,要求他率新军入京,除旧党,帮助推行新政。袁当面应允,但随即向荣禄告密。不久,慈禧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袁得到慈
禧的宠信,次年升工部右倚郎,年底署理山东巡抚,率全部新军至济南,镇压义和团。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他在济南按兵不动。二十七年,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十八年,兼任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军。至三十一年,共编成六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