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04 13: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一、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概况、新旧知识联系和补充课外资料的形式突出重点。
(2)《辛丑条约》──引导学生归纳条约内容,用成语比喻深化理解内容,同时结合录像加深感性认识。
2.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学生通过表演历史短剧,加深对“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观点的理解;并通过对《辛丑条约》和其他条约的横向比较,结合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
二、课前导学
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制作《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3.编演历史短剧。
4.编写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
5.编写小结歌谣。
6.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
三、教学渗透
1.通过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学生自制并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史地知识有机结合。
3.学生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朗诵诗歌,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 史实的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运用成语及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准备导入词、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成语比喻、编演历史短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结构和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各组把准备好的导入词和方案呈交给教师,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用视频资料《晚清悲歌》(《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二十一集)中的义和团运动的内容(“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导入八国联军侵华内容。 学生导入可有以下几种方案:1.通过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2.按课前提示;3.联系德国把山东占为其“势力范围”的史实;4.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新课: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学生解释“奥”指“奥匈帝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天津→攻占北京(板书)(1900年)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书写以上板书。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多媒体显示图片:《廊坊大捷》。多媒体显示──想一想:下列西摩尔的话说明了什么?“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没之命运。”多媒体先后显示照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制《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并对其进行讲解,板书、播放以上两幅照片和下面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线路和概况已有了较深的印象。 学生利用自制的《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概述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学生生动讲述廊坊狙击战的故事。学生热烈讨论,各组代表积极发言,得出结论: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学生也通过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锻炼了识图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1900年8月中旬,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由此上溯到40年前中国的都城还曾被哪些列强侵占过?八国联军对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对此,同学们有什么补充吗?教师可补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刚爆发时人数才2000多人,至1900年9月却增至10万人。若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够翔实,教师可补充以下数字:据不完全统计,联军攻占北京之初,仅王公职官、阵亡将领即达640人。阖家引火自焚、仰药自尽、投井而死者有1798人。至于平民百姓的死难者,则数不胜数。总结说明:“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就连侵略联军也毫不掩饰地供认:“北京今已成为强盗世界”。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劫掠[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二)之四《四宝呜咽》],贪婪的八国联军连紫禁城中的镏金防火大水缸也不放过,他们竟然把大水缸上的镏金刮得一干二净。多媒体显示──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承认:“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学生回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史实,体会清朝的无能、衰败;同时也提高了对新旧知识进行纵向联系的能力。结合教材小字、图片内容揭露八国联军的暴行。学生们踊跃发言:1.杀:八国联军仅在庄王府一带就杀害义和团员1700多人(配合教材插图《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员》),使学生了解侵略者在北京城展开杀人比赛的暴行。2.抢:八国联军在北京实际公开抢劫了8天,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年多的大洗劫。《永乐大典》307册,经史子集4.6万余册,国库藏书4.7万余本,宝物2000余件,镀金佛3000余尊等,被尽行劫毁。联军掠走库银达 6000万两之多。(配合教材插图《美军抢劫的白银》)
总结并深化: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去,进行启发诱导。这场暴行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启发、归纳和总结。)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辛丑条约签定的情景》。解释:同清政府签定条约的国家,除了八个出兵国以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辛丑条约》的签定[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一)之一《万恶之源》]。大家根据录像和课文,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书写板书。 各组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选出代表,说明其观点,抒发其感想。1.八国联军侵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反抗外侮的光荣传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根据多媒体资料,进一步得出结论: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我们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必定挨打。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贡献力量。回答: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日、俄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是旧历的辛丑年)。各组学生通过讨论,把条约内容归纳成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个方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录像中有这样一句话:《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说?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媒体显示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封建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提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及途径论证观点,但应注意根据课堂时间及学生特点进行调控。) 各组学生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积极思维,可从下列几个途径论证答案、分析条约的危害:用课前自制的《中国主要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推论: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诸项内容及危害进行对比、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答案;同时也理出清朝统治(近代史部分)的基本线索之一: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指导学生做“动脑筋” 栏目:结合《辛丑条约》内容,你能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吗?补充材料说明:列强为了惩罚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竞然按推算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每个中国人交1两白银作为“罚金”。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庚子大赔款”。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战后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一般是以中国铁路、矿山的开采权作为抵押。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就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一)之三《国中之“国”》使馆界部分]。 分析原因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再加各地赔款,总数达10亿两,这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总收入。这些赔款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中国的关税、盐税均被帝国主义所把持。军事、外交:至于拆毁炮台、在军事要地驻兵及划定“使馆界”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指导学生做“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加拿大驻华使馆门前,中国卫兵在站岗。指导学生做“活动与探究”l:议一议:《辛丑条约》签定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由学生根据所学及了解的知识进行发挥。但应从根本上指出《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是“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中国的太上皇;而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加拿大驻华使馆门前中国卫兵在站岗就是有利的说明。政治: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增强对“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观点的感性认识。画外音:1900年 12月的某一天,大太监李莲英手执李鸿章的急电,急匆匆地走进慈禧太后的住处,把电文呈上。慈禧太后一看喜出望外。原来电文上说《辛丑条约》未把慈禧列为“祸首” 惩办。李莲英和慈禧的扮演者随画外音做动作。慈禧:“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
总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是一句典型的卖国名言,这表明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了洋人的工具。通过以上分析,说明《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至此,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李莲英:“遵旨。”画外音:1901年2月某日。慈禧:小李子,传旨与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李莲英:“接旨。”
思想升华: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马克思的论断[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二)之三《外交耻辱》]“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安于现状,由于被排斥于世界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援,因为竭力以天朝的尽善尽关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 思考马克思的这段话,回顾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现实,得出一个真理:国家要发展、人类要前进,就不能固步自封。今天,我们已经打开国门,拥抱世界。强国之梦,腾飞中华,已在我们这一代中变成现实!承上启下:学生朗诵《宝刀歌》(秋瑾作)
义和困失败后,反清革命兴起。革命代表了民主共和对封建专制的历史否定,在20世纪开始之后成为时代的主流。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辛亥革命》。若时间允许,可播放视频资料。(截取于《中华历史五千年》之《晚清悲歌》有关内容)。总结歌谣: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附上课件中采用的照片或图片。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哪几次。(归纳出清朝近代时期的另一条基本线索)学生齐声朗诵。(学生若有歌谣则展示,若没有或编得不理想,则直接看教师的。)
板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补充
一、自制多媒体课件
二、历史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血铸中华;中青网史海泛舟。
三、书籍
《奋斗的征程屈辱的岁月》《中国全鉴》。
四、音像资料
《中华历史五千年》《中华国耻大事记》中有关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