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 教学设计(一)

文档属性

名称 收复新疆 教学设计(一)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04 13: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收复新疆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路
1.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得到朝野爱国者的支持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通过模拟剧和辩论突出重点;通过学生讨论、评价,加深对左宗棠的认识。
2.难点:海防和塞防之争。通过辩论赛代解难点。
3.疑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4.教学模式:启发引导——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汇总升华
5.课前导学:学生勾划新疆地图,画历史人物、收复新疆场景图。学生以几组准备历史短剧《左宗棠收复新疆》。学生查阅海防和塞防的观点有关资料。
6.学科渗透:学生可以结合地理知识(中国地图、新疆的位置)导入新课。学生可以结合教学知识,认识新疆领土在祖国所占的比重率是多少?学生可以结合文学知识,进行模拟剧表演。学生可以发挥美术才能,勾画出新疆地图、左宗棠人物画、场景画。
教学目标
1.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辩论和角色扮演,使学生认识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左宗棠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讨论评价左宗棠。认识到左宗棠从小胸怀大志,在收复伊犁的斗争中虽已年近古稀,却仍“心忧天下”,为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悲壮的爱国之举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材分析: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在边疆危机中,我国军民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在此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爱国热忱,十分令人感动。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出发,配合较多的图片、故事、文献、动脑筋等资料,使学生很有兴趣地理解收复新疆的史实和意义。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收复新疆的资料。可以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辩论、角色的扮演、讨论的发言更是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媒体的运用也是从这个目的出发的。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打出中国地图,老师指图讲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东南方向有日本侵略台湾、法国进攻两广和福建、英国侵入长江流域等,那么祖国新疆情况如何呢?
板书课题:“收复新疆”(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对当时国际背景有所了解)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并请有特长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新疆地图。(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提问:(让学生谈感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最受感动的是哪件事?最感到气愤的是哪件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老师可以根据时间和学生发言的内容导入第一个子目的学习。(学生情绪已经调动起来)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板书)
师提问:新疆位于祖国的什么方向?(西北方)
师肯定:西北门户。问:那么新疆占我国领土的比例是多少呢?
学生可以用地图的比例计算,也可以用地理老师教的知识记忆作答,还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占六分之一强)是中国最大的省份,可见新疆地位的重要。但这时英、俄都想争夺新疆。
1.新疆面临危机(板书)
这时,中亚的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并擅自建立政权,对新疆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2.阿古柏侵占新疆(板书)
请学生上黑板勾画阿古柏入侵路线和伪政权窃据地区。
师问:阿古柏建立的这个政权合法吗 (不合法)为什么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看课文第十二页的动脑筋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追根寻源,最早可到西汉,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就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以后历代都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提示: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巩固了新知识。
师问:英、俄两国为什么却承认这个伪政权呢?(英、俄两国都想通过支持阿古柏,进而控制新疆。)
3.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板书)(看图指出伊犁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板书)
西北边疆形势严峻,东南也警报频传,在是否派兵收复新疆的问题上,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分歧,并就“海防”与“塞防”孰重孰轻进行了半年之久的激烈争论。
1.“海防”与“塞防”之争(板书)
一派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强调了东南海防的重要。因而,反对出兵西征收复新疆失地,要求把“塞防”经费用以扩大海军之需。
另一派以湖南巡抚王文韶是“塞防”论者,强调了西北“塞防“的重要,因而他积极支持西征。
陕甘总督左宗棠则持“海防“与”塞防“并重论,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师问:同学们你们的观点是什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我们请历史课代表做这场小辩论赛的主席,请到台前来。同学们赞同“李派”的举右手,赞同“左派”的举左手,辩论赛开始。
提示:这场辩论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双方各有3——5人发言即可。然后由主席总结陈词。
学生发言(略)
主席总结陈词:左宗棠持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论。此论符合中华民族之长远利益,得到朝野普遍赞扬。(学生积极参与,还用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师归纳:清廷权衡利弊,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1875年,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左宗棠收复新疆(板书)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由班长安排角色,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段历史改编成电视剧本,以模拟剧形式展示几个片段镜头。要求其他同学能够从你的表演中了解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两个小组进行比赛,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模拟剧表演。学生参与越多,分数就越高。(投影背景)
提示:学生表演过程中,将学生事先画好的地图、人物画、场景画、投影等作为模拟剧场的背景。
第一大组学生表演:手拿准备好的道具,清朝的国旗、纸做的帽子等出场。
镜头一: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出场训话“已进入新疆,采取的策略……”
镜头二:收复乌鲁木齐,攻占吐鲁番,进入南疆(手拿牌、摇旗)
镜头三:阿古柏军队慌张出场(自我介绍)无路可走,倒地。(旁白:自杀身亡)
镜头四:俄军出场(表现出占领伊犁的骄横和侵略中国的野心)
镜头五:清朝廷场面,讨论左宗棠上奏书,决定派曾纪泽出使俄国。
镜头六:双方谈判场景,俄国多方要挟,蛮不讲理,中方的据理力争。
镜头七: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一过场。男话外音:“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女话外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男话外音:“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合音:“左宗棠的壮举,有利的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学生兴趣盎然,一方面看身边同学的表演,熟悉亲切,另外也有强烈的表现欲。)
第二大组学生表演:情节略。
结合两大组评分:以参与人数,表演的生动形象,学生能否看懂等项评分。
师问:最终沙俄归还伊犁,但仍签订了条约,俄国又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了大量赔款。那么,中国用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明确:当时俄强清弱,要收回伊犁,又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的。而伊犁是新的大门,没有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国家安全仍然没有保障。因此,伊犁比那块土地、那些赔款更为重要。曾纪泽、左宗棠是有功之臣。他们懂得有所失才会有所得,能够高瞻远瞩,作到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师小结:根据左宗棠的建议,为了加强西部边疆的管理。
3.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板书)
评价左宗棠:
提示:可结合以前的内容,达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重要人物的能力的目的。`
学生谈后教师大致归纳: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件大事值得我们注意:
①收复伊犁、新疆,并且经营开发新疆,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的措施。
②曾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③是洋务运动的地方重要代表之一,创办企业——福州船政局。
提示:老师引导分析时要让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课堂小结:
首先,复述黑板上板书内容。然后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辩论赛、模拟剧形式学习了本课内容。辩论有没有一个定论并不重要;模拟剧谁表演的最好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平等的讨论、辩论、表演,大家都能够真诚的交换意见,品尝自我探究的乐趣,懂得一些如何看待历史问题的道理。希望接下来的有关探讨中,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
板书
由学生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新疆地图。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到哪件事就在当时发生这件事的地点上进行板书,最后复述小结时再归纳如下: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新疆面临危机
2.阿古柏侵占新疆
3.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海防”与“塞防”之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