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3.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体会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4.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和关键语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一、导入激趣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进攻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关东原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二、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2.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
端木蕻良(hóng)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污秽(huì)
(2)词语释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默契: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三、内容探究
1.请学生听课文朗读第一段,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点拨: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结合课文内容及你对东北地区的了解,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点拨: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点拨:
例句:“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3.研读课文第二段。
故乡的哪些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画出相关语句。
点拨:
故乡的生活:“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誓言:“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四、写法探究
1.找出文中使用呼告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和理解呼告的作用。
呼告:“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作用:运用呼告手法,更有利于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
2.找出文中使用拟人、排比手法的句子,并分析、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拟人:“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作用: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母亲般的眷恋和热爱。
排比:“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作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饶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六、作业布置
1.查找秦牧的《土地》与本文作比较阅读。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课件19张PPT。土地的誓言第二单元·第7课导入激趣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进攻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关东原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字词学习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端木蕻良(hónɡ)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ɡèn) 默契(qì)
田垄(lǒnɡ) 污秽(huì)字词学习 2.词语释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默契:①双方意见虽没有明白说出来,却有
一致的了解。
②相互有所谅解或秘密约定。内容探究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内容探究2.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人参貂皮鹿茸三、内容探究2.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黑色的土地金黄的豆粒红布似的高粱三、内容探究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例句: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内容探究4.自读课文第二段,并圈点勾画出故乡的哪些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故乡的生活:“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誓言:“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1.呼告手法,直接倾诉 文章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例如:“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写法探究2.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母亲般的眷恋和热爱。写法探究拟人:“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2.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母亲般的眷恋和热爱。写法探究排比:“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饶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更美好的家园。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作业布置1.查找秦牧的《土地》与本文作比较阅读。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