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类文阅读
病 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旁边一位中年男士点了点头:“嗯,难怪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⑨“真烦人,早就应该把她甩掉了。”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她”做的四件事。并说说其共同点。
(1)电梯超载,她主动从中间挤下电梯等下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请结合小说中相关的描写,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点。
4.小说结尾写道“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是真的“恍然大悟”吗?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比较阅读,说说本文中“大家”对“她”的态度和《老王》中作者对“老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
1.(2)农民大伯不懂“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
(3)电梯里有人不确定病房楼层,她主动指点
(4)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速捡起追出去
共同点: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计较个人得失
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她”的美。
“她”虽然身体有病,但思想健康、心地善良,对生活满怀热情,举止优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大家只是似乎“恍然大悟”:原来“她”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是因为“她”精神有病。 作者用讽刺手法,含蓄地揭露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自私、狭隘。
“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暗含“大家”对“她”的不屑与奚落;把“她”关在门外,并说“她”是精神病,表现了“大家”对“她”的助人为乐行为的极其不耐烦,对“她”充满了埋怨、不理解。《老王》一文中,贯穿全文的感情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甚至觉得对老王有“愧怍”。
课件43张PPT。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新知导入 重庆1号线列车内,一位农民工兄弟宁愿一直蹲着依偎在妻子身旁,也不愿坐下,怕自己的衣服弄脏坐椅。 1月16日的重庆轨道交通官方微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兄弟,看穿着就知道你进城打工很辛苦,累了就坐下吧。即使你衣服上的尘土弄脏了坐椅,列车到终点我们的保洁人员也会及时清洁的。”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呢?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及老王的形象,深刻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作者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学会善待他人。了解体裁 散 文 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走近作者 杨绛, 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钱钟书夫人。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等,长篇小说《洗澡》。写作背景 本文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钱钟书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作者夫妇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 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
取缔( ) 骷髅( )
滞笨( ) 愧怍( )
惶恐( ) 镶嵌( ) yǔ pì zuàn tā dì kū lóu zhì zuò huáng xiānɡ qiàn检查预习识 记 字 词词 语 释 义失群 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落伍 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 惊慌害怕。
荒僻 荒凉偏僻。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 呆滞笨拙。
愧怍 惭愧。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找出文章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内容:写作者与一位三轮人力车夫的交往,表现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的不变的淳朴善良的天性。线索:“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梳 理 文 章 层 次第一部分(1-4):作者简要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
他生活艰苦。
第二部分(5-16):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表现
他的“善”。
第三部分(17-22):写老王的去世和“我”的感触。问 题 探 究研读课文1.研读1—4段,补充完善老王的信息,说说表现了什么?
苦谋生手段的艰苦生理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地位卑微老光棍、孤独终老老王蹬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便就没了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姓 名:
职 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2.课文第3自然段写老王的生理残疾,还介绍了人们对老王的态度。别人如何对待老王? 1、不愿坐他的车;
2、叫他“老光棍”;
3、恶意地揣测他眼睛瞎掉的原因。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
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
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苦 3.归纳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 4.阅读课文5-22段,说说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品质?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善 5. 品析下列重点句子 运用动作描写,写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身体虚弱,行动不便。
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2)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肖像描写,形象而贴切地写出老王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可他还要登门给“我”送物品,令人感动。(3)“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更加突出的表现了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4)“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动作描写,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和人性上的善良。 (5)“他只说:‘我不吃。’……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语言描写,表现老王对好心人的真情和敬重,他一个极为老实、坦诚的人。(6)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是在告诉 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他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D.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善6.作者及作者一家为老王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什么?关 爱
(人道主义精神)富有爱心
以善良对待善良。7.善良老实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 “愧怍”。(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8.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 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并要知恩图报。因为好人有好报,帮助了别人,自己活着也快乐。写作特色1.兼用两种顺序组织材料,内容井然有序。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第一部分按逻辑顺序写老王的三方面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下面几个片段是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的。2.语言质朴简洁,情深意厚。 本文语言质朴简洁,看起来平平淡淡,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深情厚谊,对主人公表达了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感。人与事、语言与情感融合在一起,读后令人顿生同情之感,有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3.以小见大,含意深刻:
文章通过对一些小事平静的叙说,描摹出人物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文章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一个时代的影子,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突出了老王善良、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同时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呼吁社会以善良体察善良,以善良回报善良。老 王老王“我”家苦善职业不好生理缺陷居住条件差送冰块,要求减半车费 送病人,不想要钱 送香油和鸡蛋 善愧女儿送鱼肝油 照顾他的生意 平时关爱不够 死后感到愧疚 呼吁关爱
不幸者 板书设计献给老王 哦,老王
茕茕孑立的身影
还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演绎着你的不幸的故事
书写着你的孤独的忧伤
哦,老王
你倒下的是病体
挺起的是脊梁
身子纵然伛偻
眼神纵然迷惘
优质而廉价的冰块
却影射出你那腔
待人的热心肠
哦,老王
岁月侵蚀你的肌骨
病魔纠缠着你的心脏
就是全身直僵
也要把香油和鸡蛋
带着身体的最后一点余温
把感恩送进他人的心房
拓 展
作业布置 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样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角落里的哭泣 这个在街上卖红薯老人的三轮车链条被城管人员剪断,前轮钢丝被城管踩断。城管干完就走了,老人靠着墙哭泣。好心的路人纷纷向老人施出援手,大家帮他把钱收到怀里。中国人是很好面子的,这个老人也有面子。他现在不要面子了,老泪纵横,必是伤心到了极致。向往?茫然?……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生活的旋律》我们的生活被太多假象所蒙骗,以至于缺少了真爱与关怀,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街边的乞讨,都是有组织的集团操纵,为此人们忽略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或许这个也需要我们思考些什么?冷暖相依相依为命不一样的童年同在一片蓝天下,她们的孩子长大后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
午餐时刻我们的课桌,我们的床······ 特蕾莎(Mother Teresa)
[1910-1997]
[南斯拉夫/印度]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赠 言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用善良体察善良
用爱心浇灌世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