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有一种长生果,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现实生活中也有长生果吗?作者的“长生果”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叶文玲(1942—),浙江玉环人。当代女作家。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无梦谷》《秋瑾》《无花果》《心香》《青灯》《浪漫的黄昏》等。
yù fēi nà yǐn hú lún
喻 扉 呐 瘾 囫 囵
莎 磁 锻 鉴 呕 沥
shā cí duàn jiàn ǒu lì
读
读
认
认
心扉 饱览 馈赠 誊抄 皎洁
驳杂 酵母 借鉴 赞誉 过瘾
流光溢彩 呐喊助威 津津有味
如醉如痴 浮想联翩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黯然神伤 别出心裁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不言而喻
千篇一律 大显身手 呕心沥血
正音:呐喊(nà√ là)
借鉴(jiàn√ qiān)
锻炼(duàn√ dàn)
辨形:“囵”的里面是“仑”,不要写成“仓”;
“ 沥”的左半部分是“氵”,不要写成“冫”。
[传]
辨读:zhuàn(传记)chuán (传奇)
运用:这本人物传(zhuàn)记记载了将军传
(chuán)奇的一生。
[分]
辨读:fèn(分外)fēn(十分)
运用:他做事十分(fēn)谨慎,对待工作更是分(fèn)外小心。
jīn(禁受 弱不禁风) bēn(奔跑 奔波)
禁 奔
jìn(禁止 情不自禁) bèn(投奔 奔命)
guān(树冠 衣冠楚楚) sā(撒谎 撒娇 撒手)
冠 撒
guàn(冠军 沐猴而冠) sǎ(撒种 撒播)
chā(差别 差价 差错 偏差)
chà(差不多 成绩差)
差
chāi(差遣 出差 差事)
cī(参“cēn”差)
特别——特殊 愉悦——愉快
呐喊——叫喊 报偿——回报
赞誉——赞扬 馈赠——赠送
清爽——清新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模仿——独创 苦恼——快乐
呐喊——低吟 悲惨——幸福
赞誉——谴责 馈赠——索取
丰富——贫乏 囫囵吞枣—细嚼慢咽
反 义 词
特别 特殊
二者都有“与众不同”的意思。但“特殊”指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如“情形特殊”;“特别”指不普通,如“他的脾气很特别”。另外,“特别”还有“格外”“尤其”“特地”的意思,而“特殊”则没有。
例句:这次情形特殊,战士们都特别小心。
分外:①(副)超过平常;特别。例句:在街上遇到昔日的同事,他感到分外高兴。②(形)属性词。本分以外。
例句:邻居张叔叔从来不把帮助别人看作分外的事。
词语辨析
词 语 释 义
眼羡:看得到却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博览;遍览。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馈赠:赠送(礼品)。
流光溢彩:光影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常用来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词 语 释 义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牵肠挂肚:牵,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 ),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虽然他已经是大学生了;可他远在家乡的妈妈总是( )地放不下心来。他的儿子犯了罪;他给法官送去了一份厚礼;其目的是( )的。
浮想联翩
牵肠挂肚
不言而喻
这篇散文主要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的( )生活,阐明自己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浓厚情感和对( )的热爱,说明( )是自己文学成长历程中的“长生果”。
读书
书
阅读
一、书是“长生果”。(①)
二、回忆读书生活。(②~⑦)
三、书写习作心得。(⑧~⒁)
我的“长生果”
总起: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读书经历
写作心得
小画片:津津有味
连环画:废寝忘食
文艺书籍:不求甚解
中外名著:如痴如醉
第一次习作:别出心裁
第二次习作:真情实感
精神食粮伴成长
厚积薄发助成功
1、文章开篇把书比作“长生果”,这个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点拨:运用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表述更加生动、形象。
2、你从第②段一连串的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通过这几个形象的比喻,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少年时代是多姿多彩的,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3、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回忆少年时的读书生活的?
答:作者按时间顺序回忆了少年时读书和写作的几件事。
点拨:按时间顺序进行写作,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使读者更易把握文章内容。
4、作者为什么把文化站称为“绿洲”?
答:因为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对于已经不满足于看连环画的作者来说,无异于像饥渴的旅人遇到了一块绿洲。由此也让我们感受到,书已成为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了。
5、第⑧段中所说的“不安分的一念”指的是什么?
答:即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情实感。作者这种“不安分的一念”正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所在。
6、第12段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是一个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前文对一般的故事书的描写,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图书馆图书的内容。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想一想: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的哪几件事?读书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答: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先写看“香烟人”的小画片,再写看连环画,再写看小镇文化站的文艺书籍和校图书馆的小说。
作者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作者认为这不仅扩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增强了记忆力和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谈谈作者在第三部分中写了少年时代写作的哪几件事?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在写作方面,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她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写作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样才能使作文有生命,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画上横线,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象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喝的少年,它的攻用更是不言而喻。( )
2、我误得一点到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栽,落笔也要有点与中不同的“鲜味”才好。( )
3、我不能心安里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苗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望的词句。( )
像
渴
功
道
裁
众
理
描
忘
烘托,原是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在文章中,是指以景物衬托主要人物或重点要表现的事物,使其形象更明显突出。用烘托的手法突出主体事物。
烘托的写作手法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衬托要表现的主体事物,使其更鲜明、突出。如“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中作者用“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这样美好的影像回忆来烘托出少年时代生活的美好。你们在平时写作中有没有运用烘托的写作手法呢?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心扉 饱览 过瘾 驳杂 馈赠 锻炼 借鉴
流光溢彩 津津有味 如醉如痴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如饥似渴 不言而喻 千篇一律
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大显身手 心安理得
带有数字“一”的词语:
一文不名 一心一意 一波三折 一本正经
有关读书的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
——《幼学琼林》
从小管子里看豹子,只能看到一点皮毛,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坐在井中看天,只能看到一小块天,比喻人的知识面太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