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反之则上浮。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实验和探究实验理解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水量)的关系。
2、难点: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教学准备:
每组:实验盘、弹簧秤、自制刻度瓶、实心小瓶、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系细线)、一支彩笔、画示意图的纸一张。(设计意图:材料设计力求做到三点:显著性、可操作性和简约性)
师:物体沉入水中2种情况的简图6张、抹布、备用器材。
生每人完成课前体验在空气中和水中上提同一重物,感受不同重力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体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如果物体下沉了,它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
2、生交流:猜测、说明理由。
3、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希望学生在争辩和事实面前形成正确的认识)
(1)、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想法吗?
提示:1、可以选用桌上的材料来设计;2、要有说服力,比如用数据。
(2)、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要求:以图为主,如果需要,可以用文字来说明。
(3)、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师巡视引导。
(4)、利用实物展台交流设计方案。师生交流,评选较合理的设计方案。
4、各小组按照优化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5、形成认识,引导得出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计算方法。
(二)、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化吗?
(1)提出问题:所有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都是一样大的吗?
(2)生交流。(不一样的可能性大)
(3)师概括并图示出示物体下沉的2种情况:
a、物体正在下沉:实心小瓶1、小部分浸水中;2、大部分浸水中;3、全部浸水中;
b、物体已经下沉: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物体(石块),完全浸入水中。
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设计意图:将下沉物体的几种情况列出,使学生建立分析问题要全面的印象。)
(4)能用测力计测出它们的浮力大小吗?怎么测?
(设计意图:建立前后联系,尽量减少操作技能上带来的障碍。)
(5)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水量,填写表格。
2、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请大家看这2张记录表,你们能看出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有变化吗?
(2)我还让大家还测了排水量,请你们把排水量和浮力的数据对比一下,看它们的大小变化有不有什么规律呢?(下沉的物体的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3)排水量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师强调浸入水中的体积)
(4)那好,请大家思考: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它排开水的体积也就也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8~10分钟
1、交流讨论:既然物体不论在水上、水中还是水下都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呢?
2、画示意图解释物体(石块、泡沫、实心和空心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设计: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浮力>重力 ↑ 浮力<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