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朗读 南安军 课件+音频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朗读 南安军 课件+音频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8 15:13:28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课外古诗词诵读2 南安军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即下即用,音频自播,省心高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就义时留下的千古绝唱。
当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决心饿死殉国,意欲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新知导入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意欲绝食,遂写此诗明志。写作背景 bǐng读准节奏,领悟感情。 南安军(五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南安军 :古代政区,相当于一个地名。诗人被俘后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讲解准备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首联: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翻译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风雨梅花,心情沉重。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新知讲解 文天祥至南安军,正好跨越了大庾岭(因多植梅花,故名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梅岭。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解兵丁的征衣,看到此情此景,一阵悲凉袭上了文天祥的心头。
此句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新知讲解 颔联: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行程孤单,悲苦遗憾。翻译: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没能为国殉难回不来)。 归:回家。如“视死如归”。新知讲解 颔联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设问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新知讲解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翻译: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悲愤激昂,希望复国。新知讲解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会有重现之日,这种坚定的信念表达了对元军的蔑视。新知讲解 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一时(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
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自信心。新知讲解尾联: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典故明志,以死殉国。翻译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也想着在首阳山头采蔽。 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新知讲解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
诗中借用典故,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不投降的决心。 新知讲解 他出之以言,继之以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才在监护人的强迫下进食。 新知讲解 “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新知讲解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这首诗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课堂小结1.这首诗抒写作者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归乡如不归!出岭同谁出?课堂练习3.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4.请简要分析第三联。
对比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课堂练习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