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习题精选

文档属性

名称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习题精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04 19: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习题精选
1.列宁逝世后,苏联确立了_______________的建设路线。1926年,苏联以优先发展________的方针,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________,工业化开始全面加速。_______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_____,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国。
2.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 )
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病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过分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的种类和质量
C.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D.注意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4.右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C.国内战争时期
D.农业集体化时期
5.史料诊所:请你仔细阅读以下文字,在其中的错误之处画线并加以改正。
苏联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8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农业。
6.阅读下列材料: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无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无 无 2 1 1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石油 2 3 2 1 2 1
生铁 5 6 5 4 3 2
钢 5 5 5 4 3 2
水泥 6 8 7 5 4 —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2页]
请回答:
(1)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只有1913年是15.5%,而图表中反映的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成果如何?新经济政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作用怎样?
(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如何?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7.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人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哪个模式?
(3)请你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邓小平是怎样改变中国的僵硬模式的?
参考答案
1.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7 第一
2.思路解析:首先应理解“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主要特点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而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因此,采用直选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D
3.思路解析:该题属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再现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的选项,确定正确答案。A、B、C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斯大林模式”严重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生产者没有生产积极性。因此,D项是错误的。
答案:D
4.思路解析: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经过几年努力,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有的领导人急于求成,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有的强行把农民的私有财产收归集体所有,以致许多农民在加人农庄前,破坏生产工具,突击屠杀牲口,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后果。题中的图为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因此应选D项。
答案:D
5.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时间段“1928~1938年”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苏联人民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我们可以得出时间应是1928~193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上。
参考答案: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6.思路解析:该题属表格材料题,它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阅读理解,从数据变化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主要考查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数据表格型材料题,信息量大,要注意观察其数据变化特点、规律,结合所学内容,得出结论,找出特征,然后再答题。该题也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分析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苏俄新经济政策,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只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方可回答好本题。
参考答案:(1)1928年已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产生变化的原因: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使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苏联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这种变化说明了社会主义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7.思路解析:做材料解析题时,应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例如: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僵化等,然后再根据问题做答。
参考答案:(1)指的是列宁从俄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典范。因此,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3)邓小平打破了原有的僵化的模式,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道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